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諾貝爾生醫獎也邁入高齡化?

106/03/10 瀏覽次數 1677

獲頒諾貝爾獎是對科學家學術研究成就最大的肯定。(圖/Adam Baker,Flickr)獲頒諾貝爾獎是對科學家學術研究成就最大的肯定。(圖/Adam Baker,Flickr)

 

獲頒諾貝爾獎是對科學家學術研究成就最大的肯定。也因為諾貝爾獎的地位崇高,候選者競爭激烈,又怕頒錯獎(數十年後證明該觀念與做法是不正確),頒獎委員會就格外慎重與保守。因為大多數重要醫學研究(研究者先知先覺)都是改變原本典範觀念與做法的創新研究,在論文發表時都不太受到重視(或是大多數人看不懂),可能要經過十幾年才被認可。因此,頒獎委員會會越等越久,確認該研究的價值無疑才頒獎,造成得獎者的年齡越來越老。

 
諾貝爾獎得主 九成來自北美洲、歐洲與澳洲
 

《美國醫學會期刊》刊登一個有趣的研究,比較1950年至1982年(前期)與1983年至2015年(後期)獲得諾貝爾生醫獎學者的人口學特徵。從整體資料來看,可以發現近九成的獲獎人來自北美洲、歐洲與澳洲,剩餘一成的獲獎人即使不是出生在上述地區,其學位取得與博士後研究訓練皆在北美洲、歐洲與澳洲完成,而僅有三名獲獎者是屬於亞洲國家之機構,且此三名得獎者皆為後期得獎者。

 

不同年代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獲獎年齡與確定獲獎時間有差異。(圖/撰稿團隊提供)不同年代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獲獎年齡與確定獲獎時間有差異。(圖/撰稿團隊提供)

 

相較於前期,後期得獎者的女性比例提高。得獎年齡,後期平均63歲比前期高(平均55歲)。許多人以為後期得獎者大器晚成,較晚發表重要研究論文。其實不然,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前後兩期兩得獎者發表重要研究論文的年齡並無顯著差異,都是45歲。有趣的是,如果計算得獎者從重要研究論文發表到獲得諾貝爾生醫獎肯定的時間間隔,後期得獎者平均17.4年,前期得獎者平均10.8年,相差6.6年。

 
得獎資格審核嚴謹 得主年齡因此有上升趨勢
 

造成越等越久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在這個醫學研究領域的人才不斷擴增,更重要的是相較於過去,判斷發現重大研究的證據與標準提高,將使得審核需更為謹慎,因而延長審核時間。

 

然而此一研究分組是否合理仍有討論空間,由於資料年長達66年,作者並沒有說明為何僅將資料分成兩族群,但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僅有154名獲獎者資料,故使用此方式作為族群劃分。再者,同樣是分析諾貝爾得獎者資料,英國廣播公司新聞(BBC)將所有的諾貝爾獎項逐一分析,發現除了和平獎以外,其他獎項之獲獎年齡皆有上升趨勢,與本研究之結果不謀而合。可以見得科學家在研究上有重大發現到最終獲獎認可,除了需符合嚴謹的標準以外,更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能得到此一殊榮實屬不易。

 

責任編輯:呂宗學

資料來源
  • 原標題:等獲頒諾貝爾生醫獎越等越久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