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飲食的基因秘密

106/03/01 瀏覽次數 3235
人類的攝食不只與個體基因有關,也與食物基因有關。(圖/ nrd,Unsplash)人類的攝食不只與個體基因有關,也與食物基因有關。(圖/ nrd,Unsplash)
 
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食物的來源很多,包含天然生產或生物技術基因改造。攝食食物除了考慮食物的營養成分之外,大眾也開始探討食物中基因對人體的影響。例如:利用生化技術了解各種食物成分與人體生理的影響。這些研究讓大眾開始對食物與疾病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由於分子生物學的蓬勃發展,發展出了營養基因體學及基因營養學兩門熱門研究領域。
 

營養基因體學——「吃什麼,像什麼!」

 
營養基因體學是一門研究食物與食物成分對基因表現之影響的科學。主要的目標在推斷食物的細微改變,如何能夠影響人體健康。「吃什麼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食物被消化成為養分後再被吸收,可以維持身體機能;同時也因為攝取的食物不同,能刺激基因對應的表現。因此有些人身上可能有致病基因,卻沒發病。相反的,有些人帶有較少致病基因,最後卻發病。這可能是受到環境壓力、食物與誘因等因素影響。以營養醫學的而言,控制特定基因的啟動或關閉,就是「營養基因體學」。例如: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為大豆生長中形成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其與雌激素有相似結構。因此大豆異黃酮又稱「植物雌激素」。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能夠改善停經後女性雌性激素分泌不足的缺陷,改善更年期症候群與骨質疏鬆症。
 
食物、營養分與基因間的交互關係。(圖/撰稿團隊製作,科技大觀園修改)食物、營養分與基因間的交互關係。(圖/撰稿團隊製作,科技大觀園修改)
 
基因營養學解釋「蠶豆症不能碰樟腦丸」
 
基因營養學是營養基因體學的一個分支。因個體基因表現的不同,每個人適用的食物不同。在長期食用相同食物,最後對不同個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是因為每個個體所擁有的基因本身就有差異性。個體沒有致病基因,自然在使用特定食物時不會受到刺激而發病。但有些個體卻因為缺少某種基因所以需要特別補充特定食物,以維持身體機能。例如2015年及2011年研究發現帶有肥胖基因的人,特別容易因為熱量攝取過多而造成體重過重進而產生肥胖的問題。另外,蠶豆症是由於基因缺陷造成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而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是一種能幫忙代謝葡萄糖的酵素,所以在食用蠶豆等食物或是接觸某些特定成分如樟腦丸與紫藥水時,患者有可能引發溶血反應(引用Wikipedia, 2016)。

然而在基因改造食品被人攝食後,是否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這個問題需要更深入研究和探討。從營養基因體學的角度來看,人體可能會因為長期食用基因改造的產品而造成誘發身體疾病;然而從基因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個體沒有帶有致病基因,攝食再多應不會造成疾病的產生。營養基因體學和基因營養學是未來具有發展性的新興研究領域。筆者認為不論食物的好壞,攝取過多或過少都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持續食用同種食物,可能會因為基因過度刺激而過度表現使疾病產生,因此「飲食多樣化」能夠降低這些風險。所以均衡飲食才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素,達到保健養身的目的。

責任編輯:王秀育
審校:楊智惠、黃耿祥

資料來源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
  • 原標題:營養基因體學與基因營養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