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無遠弗屆–王子華的網路動態評量
105/06/01
瀏覽次數
1869
葉孋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考試」是許多學生從小到大的夢魘,學生都害怕考試,然而考試的結果卻是教師衡量學生是否理解核心概念的重要依據。傳統的試卷評量無法即時釐清學生的盲點,僅能藉由事後的檢討來改正錯誤的觀念,讓學習效果打了折扣。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教師所能運用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學習的工具越來越多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王子華教授即開發了網路化動態評量系統(Graduated Prompting Assessment Module of the 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is system, GPAM-WATA system),讓評量成為教師實施更有效的教學,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大利器。
溫文爾雅的王教授出身書香世家,雙親皆為大專教師,談起父母對自己的影響,王教授說:「父母對我蠻嚴格的,求學過程盯得很緊,但他們並非高壓的管教,而是會進行溝通討論,我想做的事情一旦達成共識後,就不允許我半途而廢。」這樣的教養態度對王教授的影響很大,使他養成作事有頭有尾的習慣,不會三心兩意。
高中時期王教授念第三類組,曾考慮以醫生為志向,不過,父母認為醫生的壓力太大,加上,從小接觸的前輩多為教育界人士,閒聊的話題亦多與教育有關,耳濡目染之下,最終仍以師範體系學校為目標,並成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公費生。畢業後,他繼續攻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班以及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開啟了往後的教學之路。
從生物領域跳到資訊科技領域,不免令人好奇背後原因,王教授表示,高中時家中就有286與386的電腦,並使用電話撥接上網,因此,對網路科技產生了興趣。「會收發e-mail、上BBS時,感覺自己只是個user,成就感不大,用久了就會思考該如何變成service provider或administrator,剛開始時由於對程式碼與網路的很多知識都不清楚,因此只好強迫自己去選修相關課程。」
王子華教授說,在數學系選修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之後,又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了大量的程式技術,與系統網站的管理,甚至進行程式設計開發,並結合了自己的生物教育背景進行資訊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相關工作。
在彰師大就讀期間,正是台灣網際網路開始蓬勃發展的初期,當時火紅的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可以讓文字與數位影像媒體同時呈現,而「線上學習」的概念也開始成形。就在此時,王教授遇到了兩位之後影響他甚深的老師,分別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的黃世傑教授,以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的王國華教授。
「黃、王兩位教授的專長均為科學教育與教學科技,藉由參與他們的國科會計畫,讓我獲得了許多將資訊科技融入科學教學的新想法,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這些經歷對於後續的研究相當重要,我相當感謝兩位教授的指導與支持。」王教授說道。生物與資訊科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運用電腦科技將之結合,卻可以提供教師及學生良好的學習。
2001年是關鍵的一年,當時網路技術大幅進展,過度蓬勃發展的結果卻也導致了網路泡沫化,讓人們重新思考「網路」的利弊。王教授說:「早期網頁只是將資料放在網站上供人下載,看不到使用者的意見與回饋,但2000年後,網頁互動技術漸趨成熟,開始出現了線上討論區、聊天室,互動就出現了,這讓我開始思索在網路上是不是也能像在教室一樣的互動?」
王教授與兩位指導老師一起列出了20多種可以應用在線上的學習策略,並逐一模擬,他們發現學習者並不喜歡單向的學習方式,反而是較偏好「線上測驗」功能,於是王教授就此栽入了網路評量系統的開發。
要開發一套完善之數位學習系統,投入的時間與人力成本相當可觀,除了技術的瓶頸,在評量試題與提示回饋內容設計上也有許多挑戰。王子華教授說:「動態評量系統的題目無法透過電腦自動產生,而是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將學生的錯誤與各項迷思概念作連結,才能設計出具有診斷與教學效果的試題與提示。」因此王教授與多位國中教師合作,十多年來不斷地改進這套系統以符合各學科的特色,評量的科目也從生物擴展到理化、數學、地球科學甚至是國文和英文,使學生學習以及老師的教學效益皆大幅提升。
線上數位學習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有人擔心是否有一天數位教學會取代傳統面對面的授課方式呢?或許視訊教學可以取代部分傳統的教學,但是否所有知識皆能以電腦來傳授?王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包含有『經師』和『人師』兩個部分,即教師除了要傳授知識外,也要教導學生如何進行人際互動與情感的交流,而學生從老師處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要學待人處事的方法、價值觀的建立等,這個人師的角色是無法被電腦科技取代的。」也就是說,數位學習或可解決偏鄉師資缺乏的問題,然而教育是帶有「人味」的,而教師的風範是機器無法模擬的。
「老師能否接受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或平板裝置、家長對於孩子用電腦學習的觀感以及學生能否適當的將3C產品作為學習工具,是網路化動態評量能否順利推行的主要因素。」在課堂上使用3C產品對學生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對此,王教授表示,現今手機、平板電腦普及,中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台,讓學生認知到手機並非僅供玩樂而是可作為學習的工具,這是相當重要的導引。
「正確且適當的使用手機平板對於學習就是助力。引導學生透過平板電腦與手機,隨時藉由網路化動態評量進行自主學習,就是一個讓學生由輔助學習的角度思考平板電腦與手機的功能的策略」王教授說,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原則是不要「為用而用」,老師們應審慎評估如何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進行教學,才可以獲得最佳教學成效。
俗話說:『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王教授期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投入科學教育領域,將科學的「教」與「學」兩部分,包含科學教學與學習、學習評量診斷、補救教學等,作得更細膩、更科技化。現今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商業上的應用已證明有顯著的效益,若是能將科學教育的成果,也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把資料即時回饋給第一線的教師,將可提升教學效率,也能縮短新進教師摸索的時間。
王教授表示目前大數據分析架構還無法常態地運用在科學教育上,因此,如何將大數據與科學教育結合,會是未來科學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