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雪(Emil H. Fischer)首先利用化學方法合成出一段簡單的胜肽。約半世紀後,催產素及血管加壓素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胜肽也一一合成了出來。由於這些胜肽合成反應都還侷限在溶液相中進行,所以實驗操作極為繁瑣費時,而且得到的產率也很低。
1959年,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的梅里菲爾德(Robert B. Merrifield) 提出了新的構想:若利用共價鍵結合的方式,將所要合成的胜肽連接在固體小珠粒上,這樣就可以只用簡單的過濾方式來沖洗去除過剩的反應物及副產物,而不需要額外進行分離純化的操作,而且合成出來的胜肽在清洗純化的過程中不會有所損失,如此更可以達到自動化合成的目標,稱為「固相胜肽合成法」。至於反應所需的固體小珠粒材料,則由聚苯乙烯加以化學修飾,使其末端帶有氯甲基,以便和第一個胺基酸的羧基發生反應而形成共價鍵結,藉此固著在小珠粒上。一旦胜肽的合成反應結束,可以藉氫氟酸將整段合成的胜肽從聚苯乙烯的小珠粒直接切下而獲得產物。這樣的珠子稱為「梅里菲爾德樹脂」(Merrifield resin)。梅里菲爾德本人也因此在1984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桂冠。
組合化學最初的構想是在1984年由蓋爾森(Mario H. Geysen)及其工作同仁提出。他們利用上述之固相合成法,以排列組合的方式,合成出由各種胺基酸做為構築分子的胜肽分子庫。其後,相關的研究報告猶如雨後春筍般發表於各種專業期刊上,自此組合化學的技術很快地受到重視及採用。組合化學的研究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是從1990年開始,至今在醫藥及材料方面都有廣大的應用和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