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翻轉教室:學習順序小調整,學習成效大提升

103/05/13 瀏覽次數 9120

2006年11 月起,「可汗學院」創辦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開始將教學影片放上 YouTube 供大家自學,引起廣大的迴響,堪稱是「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一大里程碑。可汗於2011年3月的TED大會上,即是以《用影片重塑教育》(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n)為題發表演講,呼籲教師們「翻轉」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家看教材,在有老師輔導的課堂裡做功課。

如果我們將學習的時間點大致分成「課前、課堂中、課後」三階段,傳統的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中講課,同學課後回家做作業」;「翻轉教室」則是將這樣時間點往前調一格。
表一、傳統教學模式與「翻轉教室」之比較
 

傳統教學模式與「翻轉教室」之比較
  課前/在家 課中/在教室 課後
傳統模式  

「老師」講課
(全班一樣的進度)

做作業
翻轉教室 看數段「教學影片」
(依學生自己的速度)
做作業(得到指導)、各式互動  

資料來源:作者匯整資料製表


別小看這樣學習時間點的小改變!

經多位教師實證的結果,它可以顯著提升學習成效。因為在家看影片時,快轉、暫停或重播,學生能以自己的理解速度進行學習,這對理解較慢或較快的學生都有好處,真正達到「個人化學習」。而課堂上原本用來講課的時間被「釋放」出來了,才得以進行以往無暇進行的知識深化、內化的學習活動,例如引導討論、針對有需要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當場協助學生解決作業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同儕間的合作等等。

雖然「翻轉」的概念早已有之,但拜YouTube這樣的「網路影片」環境成熟之賜,才得以得到實踐。在學生端,美國幾乎人人隨手可及網路;在教師端,錄製影片的門檻並不高(使用簡易攝影機,或以螢幕錄製軟體錄下電子白板或PowerPoint的解說過程)。「翻轉教室」的原則如下:

(1) 選擇15分內就能講解完畢的主題,重質不重量。
(2) 清楚規劃好課堂上討論、活動的內容與時間。
(3) 不需每一堂課都翻轉。
(4) 提供備案給家裡沒有網路的學生。

在「翻轉教室」模式裡,影片的長短很重要,老師們發現大約3到6分鐘的短片,或稱微型講課(Micro Lecture),效果最好。雖然很多教師自行創建教學影片,但在美國,大多數中小學校園和教師是選用免費的第三方資源。像「可汗學院」(Khan Academy)、TED Ed 平台和教育烏托邦(Edutopia)就是三個相當好的免費的第三方資源。

在美國中小學校園裡,「翻轉教室」的學習模式卓有成效。在台灣的大學校園,也有一些老師開始實踐「翻轉教室」,老師也得以從上課時間只夠「授業」的「教授」,成為真正「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師者」。(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電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