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中國古代園林中的自然

101/09/13 瀏覽次數 20758
中唐以後,由於士大夫在動盪的亂世中飄搖無依,心靈備受壓迫,使得士人園林逐漸茁壯。在小園林中建構想像中的大自然,漸成文人雅士們的最愛。中國園林發展逐漸成為由山水、林木、建築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體,講究富有詩情畫意,「疊山理水」要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明、清時代,中國庭園是中國皇家、官宦和富豪們住家的延伸和生活休閒的空間,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和自然聯結的表現。但是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種輕視技術的傳統下,直到宋代才出現《營造法式》、《園冶》等技術性專書,把傳承的知識技術做成系統的文字紀錄。

下述關鍵詞都能展現中國古代園林和庭園的精神:

芥子納須彌 袖裏乾坤 瓶中天地 微觀山水
寓意山水 意境 禪趣
妙悟 悟空 心外無法
心外無物 內求諸己 內省
不要向外尋覓,而要向內體悟自己生命本性

 

這些美學理念講究的是心外無法、心外無物;內求諸己、內省、不要向外尋覓,而要向內體悟自己生命本性等修心養性的境界。整個設計理念已經完全脫離大自然環境,轉成內心世界裡修心養性所依附的想像自然、意境自然。

園林藝術同時呈現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也蘊涵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美學意識的一種綜合表現形式,古人在設計園林時,也融入了詩、畫的抒情寫意精神。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是一個可觀、可行、可遊與可居的空間,因此園林中的自然就變成了詩與畫中的自然了!

中國式園林藝術的基本形式可以劃分如下

皇家宮苑 中國最早的園林藝術可以追溯到周代文王的靈囿,它以自然的樹木花草為主,並挖池築台,養百獸魚鳥,供帝王和貴族狩獵和欣賞大自然,是一種狩獵園型態。從殷商到秦、漢,這段時期的著名園林首推長安西南的「上林苑」(見司馬相如的〈上林賦〉)。

上林苑是漢武帝把秦代的阿房宮遺址擴大而建,地跨渭水南北,廣三百餘里,並在終南山頂上建闕,是一座皇家宮苑(見杜牧的〈阿房宮賦〉)。這時候的人已經懂得「山本靜,水則流動」,山水也象徵著一陰一陽,迎合了自古以來的陰陽學說。「苑」是我國園林藝術的開始,這個字也經常成為今日花園餐廳、高價公寓住宅和景觀別墅的名稱。

帝王宮苑大多利用自然山水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少則幾百公頃,大的可到幾百里的幅員,氣派宏偉,包羅萬象。除了上林苑之外,歷史上著名的宮苑還有漢的甘泉苑、隋的洛陽西苑、唐的長安禁苑、宋的艮岳等。

現存皇家宮苑都是清代創建或改建的,著名的有北京城內的西苑(中、南、北海)、西郊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靜明園、圓明園(由相鄰的圓明、長春、綺春等3園構成,初建於1707年的康熙年代,位於今北京市海淀區)、靜宜園(遺址)、暢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後者近皇家狩獵的場地「木蘭圍場」,當地的外八廟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今日旅遊北京可往訪「恭親王府」後花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地,體會清代皇家園林。

自然風景園 以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為代表。杭州西湖旁的靈隱寺建於西元326年的東晉年間。自唐代以後,營造園林的商賈官宦頗多,詩人、畫家更常引景作詩、作畫。在杭州西湖,唐代白居易留下白堤,宋代蘇軾留下蘇堤,以及「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膾炙人口的絕美文字。

玄武湖建於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它是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人工為之的自然風景園,正是「一城山色半城湖,全城盡映湖當中」。南京鍾山獨龍崗的靈谷寺也建於同時期(始建於梁514年),至今仍然是旅遊景區。

距西安20公里的儷山華清宮建於唐太宗時代,稱「溫泉宮」,玄宗改稱「華清宮」。至今,當地仍然是遊人如織的自然風景園。這些自然風景園的特色是建築在名山勝水之間,依賴大範圍自然的環境背景。

私家園林 以洛陽為代表。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園林日漸增多。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根據園主的地位、文化藝術素養與思想境界的差別,大約可分為兩類內容和風格。一類是官僚士族的園林,如西晉石崇的金谷園,另一類是名人文士經營的園林,追求林泉之美,格調比較平淡高雅,以山石林木景色為主,園主藉以陶冶性情,滿足精神上的享受。文人經營的園林已經從重物質生活享受轉為重精神生活享受,雖然數量不多,卻對園林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了提示。

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中提到,貞觀到開元年間,公卿貴戚在洛陽建造的邸園達一千多處,這些名園大多是在唐朝莊園別墅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當時的文人雅士也喜歡建置私人園林,王維和白居易就是代表。

王維有詩曰:「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他還留下輞川山莊的〈輞川圖〉。

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提到另外一座寺院叢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的蘇州寒山寺充滿秋夜氣氛,禪意深重,古代中國文人要的就是這種超脫的意境。這也反映出古人忽視自然本體的事實,自然永遠是陪襯的背景。

王維的輞川山莊和白居易的廬山草堂都不全依賴人工造景中蘊涵的自然為欣賞主體,這兩地的「自然」存在於周圍地區的自然美景。〈廬山草堂記〉簡單記載了「草堂」的環境,〈輞川圖〉的畫面也是以別墅為重心。這是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的選址案例,與明清的都市園林大異其趣。王維和白居易的作品代表唐代和以前文人寄情山水的型態,這時候都市型的園林還不多。今日的廬山世界文化景觀區裡已經依據〈廬山草堂記〉重建草堂,雖說人事全非,但是青山依舊,前往懷古,依然醉人。

唐代私家園林和庭園多是人工造的山水小園,其中的庭園只是對宅院的庭園處理。一般私家園林的規模都不大,園內景物主要依靠人工營造,建築比重大,假山多,空間分隔曲折,特別注重小空間、小建築和假山水的處理,同時講究花木配置和室內外裝飾。造園的主題因園主情趣而異,大多數是標榜退隱山林,追求自然恬淡的生活環境。

寺院叢林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佛教和文人畫的影響,寺院叢林興起,著重「鑿渠引水,穿池築山」,人工已重。風景名勝和寺廟祠堂相結合的寺院叢林,如五台山、少林寺等多不勝數。它們具有公共園林性質,也就常成為遊覽區。

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句子,正說明那時寺院叢林的普遍。「深山藏古寺」說明寺院叢林採用了宜隱不宜露的藝術處理手法,文人雅士對藝術的要求是寄情山水,以隱逸、超脫世俗為高尚,寺院叢林的興起促進了不少名山大川的開發。

寺院叢林興起的原因之一是在唐朝的初、中葉時期,佛學思想融匯了玄學,徹底中國化的佛教體系「禪宗」成形了。唐初,援禪入詩的有王維、寒山等,後世更多。禪做為一種文化現象,包涵著對人生的審美態度,追求適意自在的人生,注重內心的自我平衡、處世超然豁達、精神寧靜恬淡等,這正是受「禪」影響的士大夫們的心態和人生情趣。

「寺院叢林」不是為了欣賞山水美景而建,而是為了遠離塵囂、尋求寧靜和潛心修行。佛家修心為主,禪宗又特別重視生活上、身體上的鍛鍊,因此勤於整理環境,無意中創造了一個吸引失意知識分子的園林場所。來這裡就覺得與「道」同在、與「佛」同在、與「自然」同在,這正是魏晉玄學追求的最完美境界。古人從自然山水中尋求接近神仙、接近道的理想,這些又轉變成文人和失意官員寄託心靈、回歸的家園。謝靈運、陶淵明建立的山水詩和歸隱田園典範,無形中帶動知識分子走向自然。

自然山水園 自從魏晉南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詩以來,山林之趣一直是士大夫追求的。文人、畫家以風雅高潔自居,多自建園林,並把詩情畫意融貫於園林之中,追求抒情的趣味。山水畫的出現以及文學繪畫的影響,使中國園林藝術向自然山水園發展,形成人工自然山水,從而達到妙極自然的意境。在園林的整體布局上,以山水為主題,以創造自然山林景色為主要目的。假山、疊石這一類型的園林逐步進入都市近郊,人工建築大量增加,但是取自自然山水的形式仍然占了重要的成分。

寫意山水園 根據造園者對山水的藝術認識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現山水真情和詩情畫意的園,稱為「寫意山水園」。從中、晚唐到宋,士大夫們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鬧處尋幽,於是在宅旁整理園地,在近郊置別業,蔚為風氣。唐代長安、洛陽和宋代開封都建有大量宅第園池。

到了宋代,文人畫家參與園林設計,帶來更深刻的影響。文人山水園把詩情畫意寫入山林,甚至皇家園林的造園設計也是以文人寫意山水園的方式呈現,開封壽山艮園就是代表作。它是一座在平地上堆山造成的園,模仿自然山水。宋徽宗是文人,不只是為瘦金體書法立下標竿,在他手中更留下了艮園。汴京(今開封)壽山艮園在今萬歲山風景區,是先構圖立意,然後根據畫意施工建造的,設計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

宋代洛陽的宅第園池多半承繼隋唐的舊地。從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一書中,可知唐宋宅園大都是在面積不大的宅旁地裡,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現山壑溪池之勝。點景起亭,攬勝築臺,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巧得自然之趣。洛陽名園包括北宋時期洛陽城郊的花園、宅園、別墅等。

南宋以後,文人參與設計園林的情形更加普遍。詩、畫入景,意境當道的中國傳統美學思維更加充斥在園林設計和表現上。宋代出現《營造法式》等專著,說明市場已經出現,園林造景將蓬勃發展。明末,計成著作的《園冶》問世(1634年),總結了明代江南造園藝術,提出了「因地制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理論,建立了中國式的空間處理、疊山理水、園林建築設計、樹木花草配置等造園手法。

《園冶》是中國古代造園理論經典,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園名著」。但是被淹沒了近300年,直到1931年前後才重見天日。這也說明了中國社會不重視技術的事實。

城市園林 中國文人在無意或失意於朝廷時,往往走向歸隱之途,有隱於深山大澤的,也有隱於市的。唐代興起的「中隱」是一種人生態度,形式上表現為城市宅園的樂趣。「中隱」又稱「吏隱」、「市隱」,「大隱」是朝隱,「小隱」是山隱,只有「中隱」是最適合白居易這種士大夫的口味。段義孚在《逃避主義》中也提出人間閒地(逃避主義)的觀念,為的是保持心性閒適、自在,化解壓力、煩惱、束縛等,由此進入自由的精神境界。

「中隱」促成了城市宅園的興起。文人宅園像蘇州園林都是城市山林意識的產物,是很典型的鬧中取靜、小中取大的「人間閒地」。於是,以抒情寫意為訴求的園林情趣產生,有城市山林的市中宅園普遍興起,成為士大夫出仕和退隱之間的調節場所。藉由注重挖掘和創造有限空間的無限情趣,創造出一種山林氣氛,唯「意足」而已。

建於城市中的寫意山水園稱為「城市園林」,一般都是人工為主,有創造意境的特色,重形象思維的表現,大量使用象徵符號。

北宋書畫家米芾曾在鎮江鶴林寺提「城市山林」匾額。該寺內有古竹園,相傳蘇軾在這裡種竹而得名,寺內愛蓮池是宋人周敦頤栽蓮的地方。據朱熹說,周敦頤曾把他居住的堂取名為「愛蓮堂」,做了一篇〈愛蓮說〉刻在堂壁上。

文人喜愛園林的原因是可以「隱居於城市山水林間,修心養性」。白居易的「人間有閒地,何必隱林丘」,道破了這種禪意的人生情趣和文人園林興起的精神聯繫。

假山假水把山水濃縮到庭園中,這時候的園林已經是全然的藝術品,遠離了真實的自然環境。從人工造景中,捕捉自然的意象、意境,創造境界。明末計成撰寫的《園冶》就是這個發展階段的總結,明清江南私家園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北京的恭王府、大觀園(近年依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新建)和西郊名園都留下了清代園林藝術的蹤跡。

城市近郊的風景區和山林名勝,例如蘇州虎丘、揚州瘦西湖、昆明西山滇池、太原晉祠、紹興蘭亭、杭州西湖等,還有佛教四大名山,武當山、青城山、廬山等。這類風景區尺度大,內容多,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為一體,既有私家園林的幽靜曲折,又是一種集錦式的園林群,既有自然美,又有園林美。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創造了一個充滿畫意與詩意的藝術空間「大觀園」。近人根據書中所述,重建了北京市宣武區的大觀園。「因景生情,寓情於景」,古代名句如富有詩意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等都重現在現代仿古的園林設計中。

清代初期的江南園林中,京杭大運河沿岸的揚州私家園林多是鹽商出資造成的自家宅院,今日留存的「汪氏小苑」就是範例。揚州私家園林依賴鹽商奉養的文人提出造園風格,然後僱用當地的能工巧匠建造。造園的目的是為了享樂以及與官員們社交,因此為了展示自己的水平,必然誇大地精心設計建造。後來更為了因應乾隆下江南,鹽商們費心經營瘦西湖,使它成為造園精品。

瘦西湖融合了自然山水和南北人工造景的佳作,至今仍是江南園林旅遊的重點。其實,瘦西湖本是戰國時代吳伐齊時始建的人造運河,後來逐漸出現了園林,至乾隆下江南之前,才又開挖連接至大運河。本地另有以石濤畫稿為藍本設計的片石山房,它是疊石造山技法的精品,清末被納入擴建的何園(寄嘯山莊)。個園是另外一個精品,以四季疊石假山著稱,園裡種竹甚多,又收集鄭板橋畫竹精品,顯然更富有文人的優雅氣質,更具教育氣息。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受到士大夫的影響是巨大的。士大夫形成的文化特質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修身境界,從意境上下手,是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徑。因此園林中處處見到引用自然山、水、林、石、動植物等創造天人融洽相處的景象。

從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基本形式和主要類型來看,它們是人本社會、人文主義的附屬品,它們的價值完全是以服務人類的身心需求為主,並沒有當做客體被觀察、研究。因此,中國人享受了自然的美好,享受了它們善的功能,卻不認識它們,不了解它們的真面目。

在求真、致知方面,中國人幾乎交出白卷。《詩經》、《山海經》、《博物志》、《本草綱目》等雖然記載了大量的動、植物名稱和它們的功能,卻沒有受到社會的重視。它們被視為雕蟲小技、奇花異木、怪誕之學,不是東邪必然是西毒的研究領域。王陽明觀竹以求格物致知的故事,還真教人不可思議,可見中國人的研究方法是落後了。

人文主義過度發展的結果,淹沒了人對大自然的好奇;知識分子只講究內省功夫,忽視了認識外在環境的求知欲。子不語怪力亂神,反而阻礙了好奇心;致中和,因而為了和諧,放棄了學術性的愈辯愈明,終至阻礙了科學的發展,沒有發生如西方一般的解剖學、分類學,更缺乏實驗性的研究。「致知之學」終因欠缺研究精神、研究方法而束手無策,換成了致良知。

士大夫的修心養性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禮教約束,終於導致發達的意境說,想像的自然取代了真正的大自然環境,內控心態取代了外控心態,這些都成了中國文化的特色。整體來說,中國人的形象是彬彬有禮的、有教養的農家子弟,不善經商,不善放牧,不善打獵,體弱多病。在今日的世界裡,登山健行接觸的才是自然環境,園林已經是藝術作品。

園林中的模仿自然和意境自然,並不被認為是西方標準下的「自然」。因此從中國園林轉譯的自然思想,更不是西方人說的「自然」。中國人的自然是哲學化、文學化的自然。現代的人們,在東西兩種「自然」思維之下,難免自相混淆,分不清該如何對待大自然。正像歌曲〈茉莉花〉的歌詞所述:「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