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微觀的生物世界如何被解讀
109/08/20
瀏覽次數
813
嚴宏洋
|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要看微小的生物構造,大家的直覺反應該是:要使用顯微鏡。但是顯微鏡其實只是解析力較好的放大鏡而已?微觀的生物世界除了顯微鏡外,還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又能看到什麼呢?大家都聽說過「親子鑑定」要驗DNA,可是有誰真正看過DNA的構造呢?要定序DNA時,是要用什麼方法呢?又是誰發明的呢?醫生在診斷心臟、腦血管、內臟疾病時,會用「磁振造影法」檢查病灶所在。但這儀器卻是源自於二戰時發明出來的雷達,這兩者間有什麼樣的關連呢?研究文獻上說,魚類可以看到紅、綠、藍和紫外光線波長的光線,那是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的呢?在這場演講裡,講者會帶領各位去瞭解科學研究者,如何設計各種儀器,去解讀肉眼看不到的微觀的生物世界的結構和功能。
顯微鏡(26)
DNA(45)
DNA定序(3)
磁振造影(12)
推薦文章
112/06/15
氣候變遷衝擊來襲,如何運用科技趨吉避凶?
詹嘉紋
|
科技魅癮
儲存書籤
112/06/02
乾溼分離──氣候變遷對極端降水的影響
劉詠鯤
|
科技魅癮
儲存書籤
112/05/31
讓水資源永續,民生農業工業皆免於無水之苦: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永續水源治理」計畫
陳亭瑋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7/31
當「車聯網」之後,該如何避免方向盤被駭客操控?專訪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查士朝教授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