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政治(四):中國與緬甸的油氣管政治

103/07/03 瀏覽次數 3407
新聞報導

能源供給對於世界各國而言極其重要,因為它將同時牽動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步調以及國內民生社會的穩定。有不少國家為了確保國內能源供給的穩定,試著與周邊鄰國合作,透過在鄰國領土內搭建能源管線的方式,引進遠處的原油與天然氣。這種搭建管線的跨國合作,近年來逐漸成為國際能源政治的焦點。

中國與緬甸的原油和天然氣管線在2010年相繼開工。此一天然氣管線引進緬甸西南方孟加拉灣的天然氣,在緬甸境內建立了長達793公里的管線,管線進入雲南省之後經由貴州到達廣西,在中國境內形成了長1,727公里的重要基礎建設,並在2013年10月20日宣布建成投產。中國與緬甸的原油管道在緬甸境內長771公里,進入雲南省之後經由貴州到達重慶,在中國境內也長達1,631公里,並且預計在2014年達到年輸送2,200萬噸原油的要求。

這兩組管線不僅是緬甸與中國的合作,更牽涉到印度、韓國能源公司的多方參與;在此之中,中國所佔的合作股份超過50%。儘管由這兩座管線所運送的原油和天然氣管線佔中國能源需求的比例並不算高,但對於中國西南省份而言,原油和天然氣管線不只解決缺乏石油和天然氣的困境,還帶動了配合管線的一連串基礎建設和石化相關項目的建設。

當然,對於在國土內為他國設置的油氣管線的緬甸來說,此一管線對於緬國政府的經濟發展也多有助益。譬如,根據中-緬雙方的合約,緬甸不僅每年可以從管線分流200萬噸原油和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解決若開邦(Rakhine)能源供給不足的問題;而緬甸政府更可以因而獲得管線過境費、權利金和稅金,以及中國向其購買天然氣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為了使管線發揮其最大效用,管線的周邊即將興建許多對應的基礎設施,譬如,2010年簽訂的《昆明─皎漂高速公路建設協議》和2011年的《昆明─皎漂鐵路建設協議》致力於讓中-緬能源管線沿線成為交通便利且繁榮發展的經濟走廊。另外,緬甸能源部也將在曼德勒(Mandalay)附近建造一座每日可處理兩萬噸原油的煉油廠,處理從原油管線運來的原油,而中、緬官方皆認為這些因管線而生的建設將促進管線沿線當地的開發和經濟發展。

國際能源的穩定供需不只影響單一國家的當前生存問題,它將反映出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因能源合作所產生的政治親近性與經濟收益。諸如中-緬油氣管政治的發展,其實超溢了合作方(官方或能源公司)之間的協定,當能源管線深入民間社會,必然深受國內政局與地方情勢的影響,包括地方反政府勢力的挑戰、以及民間環保團體與組織對於油氣管行經路線的環境監督等,譬如,最著名的便是瑞區天然氣運動團體(Shwe Gas Movement)更是在緬甸與全球各地發起抗爭活動,這些因素都將使得跨國能源政治的實際操作更顯複雜。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隨著能源在經濟活動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國際間為了爭奪有限能源展開激烈爭奪,使之成為一種戰略物資。當國家在全球能源供應體系中發揮影響力,以獲取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能源自主,對外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如制定能源戰略與能源政策、其他與外來往的政治、經貿等,都可稱為「能源外交」。

1990年代以前,中國強調能源自給自足,甚至將本國自產的石油大量出口。然而,隨著經濟開發、能源內需大增,中國能源供需面臨嚴重失衡,迫使政府放棄長久以來自給自足的能源戰略,轉而向外從事能源外交,加大中國對於進口能源的依賴。因此,如何確保海外能源穩定供應、尋求能源的多元來源便成了中國能源外交的重要任務。

既有研究指出,中國能源外交的戰略包含幾個個面向:第一是確保能源供給的穩定:中國與具能源輸出重要戰略的國家(如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或具開發潛力的地區(如巴西、委內瑞拉、非洲等)保持友好,透過政治出訪、經貿往來、簽署協議、共同開採油氣、建立管線等方式加強雙方能源合作關係與良好基礎;

第二是為了擺脫「麻六甲困境」,亦即中國對於麻六甲航道運送能源的依賴,中國積極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如印度、泰國、緬甸等)來往,簽署經貿協議與加強能源合作或建立跨國油氣管線,以增加能源輸入的多元路徑;

第三,為了增加石油供應來源與握有能源利益,中國亦將石油開發重心移往富含油氣資源的海洋區域。近來,中國向外宣示東海、南海主權動作頻頻,除了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外,甚至在南海海域架設鑽油平台,促使中國與該區其他國家緊張情勢升溫。(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