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教授賽爾米厄(David J. Sellmyer)認為永磁性磁體在通訊產業中所提供體積小與效能高的特色,讓這類磁體已經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而這些磁體的磁力主要是來自過渡金屬(transition metal)。因此賽爾米厄的研究就是在處理這些結合了高磁性與高各向異性(anisotropy)的複合材料,藉由讓材料的長度極小化,來讓成分間自動產生磁力而結合。不過製作出來的大小、晶體結構、磁體奈米粒的純度都難以控制,主要的原因在於製作過程的高溫會導致奈米粒的結合而變大。他的研究也指出未來的研究可以朝非高溫的奈米粒製作技術發展。
化學機械教授路易絲(Laura H. Lewis)則試圖從開發奈米大小的非稀土金屬結構,來固定住材料的磁性,並製造出有力的永磁體。她的研究團隊試圖研究隕石中的金屬結構,運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y)和磁力顯微儀等器材與技術來分析其成分並加以運用。
路易絲在研討會中說到:「這是一個高風險的研究,但其成果帶來的效益將無可限量。」雖然在這個研討會中有許多新的思維,不過學者們也承認在諸多的方法中,哪一項的效益最大仍是未知數。正如阿諾德磁鐵技術公司(Arnold Magnetic Technologies)技術主管康斯坦丁尼德斯(Steven Constantinides)所言:「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或許今天我們只是簡單地用不同的方法混和某些金屬,不知道哪一天卻可能會引領出新磁體材料的問世!」(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