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無所不在的行動學習

103/06/26 瀏覽次數 10488
隨著科技進步,教育也逐漸開始運用新科技,讓學習方式不再只是傳統僵固的單向傳播與接收,而是藉由方便且易用的科技裝置,讓學生與老師之間能夠即時的互動交流與討論,使得學習氣氛更活絡、學習效果更加分。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是一種可以跨越地理限制、運用可攜式技術與裝置的學習方式。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副教授趙貞怡表示,行動學習即是運用了可攜性、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來學習。儘管行動學習與線上學習、遠距學習相關,但行動學習特別是指要透過手持設備來進行的學習,以及它是一種全面性的學習。
 
趙貞怡指出,“Mobile learning”意義包含「可攜式技術」與「全面性學習」。「可攜式技術」意思是指,無論是在移動的狀態下,或是像傳統教室一樣固定的場所,讓教學無論在固定或移動的場所,皆能運用可攜式技術,無線的互動教學。在戶外教學時,行動裝置可運用在校外教學參觀時,讓學生使用手持裝置去掃描各處,獲得更多相關資訊;在室內教學時應用,則可讓師生間產生高度互動,讓教學過程變得更生動、活潑,「全面性學習」則是指學習者的動機性與可攜式技術的互動性,能使得學習更周全、有效率。
 
目前,台灣的教育界已有許多老師清楚知道這樣的新科技,帶來了新的教學發展趨勢,活潑、即時、互動的行動學習,更能夠實現教學的理念。趙貞怡說,雖然目前行動學習的運用現狀,大多仍是透過行動裝置來進行,以瀏覽為主、簡單拍照紀錄為輔的應用,但是透過與部分高中、國中小學的合作,可以知道行動學習已不再只是像以往一樣,僅運用在綜合領域的學習科目,而是連國文、數學、英文等主科也漸漸採用行動學習的方式來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行動學習與以往個人電腦的學習最大的不同,在於透過個人電腦的學習,學生每個人找自己的資訊,小組討論結果發表常會淪於以某個意見領袖為主;行動學習則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機會,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即時互相分享找到的資訊。趙貞怡說,行動學習發展的困難之處,除了有硬體設備在城鄉間的建設差距外,師資上的培訓亦是另一關鍵因素。要讓老師們能夠熟練運用設備,亦要在數位軟體上的設計更貼近使用者需求、讓系統界面更加易用。21世紀的關鍵能力為5C:創新(creative)、關懷(caring)、批判(critical)、慎思(contemplative/cautious)、合作(collegial/cooperative),行動學習將新科技、網路應用能力融入整合在環境中,讓學習者更能夠自主自由地去尋找、接收資訊,讓學習不再呆板並非難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電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