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得天獨厚 臺灣擁豐富野生動物
森林是水的故鄉,而水又是生命的源頭,因此森林中孕育了眾多雀躍歡欣、生氣蓬勃的蟲魚鳥獸。臺灣的山勢綿延,陡峭的山壁不適合森林的砍伐,經濟效益實在太差,雖是經濟開發的不幸,卻是萬千野生動物的大幸!因此,即使中低海拔的森林多已遭受砍伐或土地利用變更,臺灣仍然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覆蓋著森林,而其中有許多更是優美的天然林,提供了在森林中活動的野生動物一個最好的家。
臺灣的野生動物十分豐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是造就動物蓬勃生長的主要原因。
處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 北回歸線通過臺灣,土地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地區,也有小部分屬於熱帶地區。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氣候穩定,以致動物賴以維生的食物生產量高,先天上就有比較豐富的動物相。再加上氣候溫暖而多雨,植物組成複雜,造就了各式各樣的小生物環境及食物資源,提供給各種動物使用。
位於不同動物區的交界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邊緣,曾經與大陸相連,許多物種在久遠以前可以藉由相連的陸橋播遷來臺。而臺灣的地理位置剛好位於舊北區與東洋區兩個不同動物區的交界,因此能同時擁有兩區的動物相,例如蘭嶼及綠島上有些鳥類的品種就與菲律賓較相近,而與本島不盡相同。
自然環境多變化 臺灣全島山巒綿延,溪谷縱橫,山地垂直高差近4,000公尺,並且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100公里,因此自然環境中就包含了珊瑚礁海岸、潟湖、濕地、沼澤、湖泊、沙洲、平原、盆地、丘陵、臺地及山岳等地理景觀,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對棲地有不同需求的豐富野生動物物種。再加上溫度隨海拔上升而遞減的自然現象,造成了位於亞熱帶的臺灣,在高海拔地區也有寒溫帶的氣候及森林植群,冰河時期的孑遺物種也得以在這裡生存。
臺灣的面積有3萬6千平方公里,大約是美國紐約州的三分之一,而擁有的鳥類數目卻與紐約州差不多,兩棲爬行類的數目則遠遠超過。由於臺灣是一個海島,與外圍的其他陸塊有海水隔離,因此特別容易形成特有種,再加上地質、年代、地理與氣候的變遷,造成了冰河時期的孑遺物種——櫻花鉤吻鮭及臺灣山椒魚,仍然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因此臺灣擁有十分豐富且獨特有趣的動物相。
目前所記錄到臺灣的陸生哺乳動物約有七十餘種,其中屬於臺灣特有種至少有19種,如臺灣獼猴、臺灣森鼠等,另外有約25種海生哺乳動物,包括鯨及海豚等。所記錄到的鳥類約有500種,其中約有130種在臺灣留棲繁殖,其餘的則分別是冬季在這裡停留過冬的冬候鳥,如雁鴨科及鷸科的鳥類,夏季在這生殖的夏候鳥,如紅燕鷗及杜鵑等,過境臺灣只作短暫停留的過境鳥,如灰面鷲、紅尾伯勞及其他的迷鳥等。鳥類的特有種有15種,如臺灣藍鵲、帝雉、藍腹鷴、藪鳥等。
此外,所記錄到的爬行類約有94種,包括蛇類48種,如斯文豪氏遊蛇、臺灣標蛇;蜥蜴類35種,如石龍子、斯文豪氏攀蜥;以及龜鱉類11種。所記錄到的兩棲類約34種,包括特有種的山椒魚3種,如楚南氏山椒魚及臺灣山椒魚;以及青蛙及蟾蜍等31種,其中有9種是特有種,像是莫氏樹蛙、翡翠樹蛙、諸羅樹蛙等。臺灣的淡水魚約150種,其中約三十餘種是特有種,如櫻花鉤吻鮭、高身魚固魚、埔里中華爬岩鰍、臺灣馬口魚等都是。
臺灣的昆蟲資源十分豐富,估計應有4萬5千種以上,已經命名的只有一萬七千六百餘種,其中包含了約400種的蝴蝶。目前有關臺灣昆蟲資源的資料,主要是在日治時期的基礎調查,光復後則以農林、衛生昆蟲為主,並未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對於昆蟲資源的了解與保育仍有待加強。
動、植物相依相生 孕育森林生態
這麼多的野生動物在森林裡,除了增加豐富旺盛的生命力之外,森林到底能提供野生動物什麼好處?而野生動物又能對森林有什麼實質的回報呢?
我們都知道所謂「家」,就是能給予家人最溫暖的休憩場所,並能提供最豐盛的饗宴。森林中的大樹、樹洞、灌叢、草生植被、溪流岩石等,是眾多野生動物休養生息、繁衍後代的家,而各類樹種所開的花、結的果,甚至樹葉腐皮就是最美味的佳餚。森林吸引來了果食草食性的動物,也就自然而然帶來了吃這些果食草食動物的肉食動物,形成了一個結構緊密的食物網。野生動物在森林中覓食遊走,事實上正是牠們對森林實質回報的開始。
不要小看野生動物的吃喝拉撒,牠們吃了植物的果實後,不能消化的種子經由糞便排出而傳播開來,等於是替沒有腳不能動的植物,把後代子孫帶往一片新天地。森林在火災或是砍伐之後,在天然更新的過程中,就得仰賴鳥類、松鼠或老鼠等挾帶而來的種子幫助森林的更新。
在北美某一片造林地上,為了防止樹苗遭受鼠害,圍了一圈鐵絲網並毒殺了許多老鼠,結果這些樹苗反而久久無法成林,為什麼呢?原來有一種與大樹樹根共生的根瘤菌,需要靠老鼠在樹根間來回穿梭覓食,才能把沾在毛皮上的根瘤菌孢子四處散播。樹木沒有共生的根瘤菌固氮,就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伸枝茁壯,因此在造林上排除了老鼠,也排除了根瘤菌的進駐,樹苗當然就長不好了。
而許多植物也需依靠蜜蜂、蝴蝶、胡蜂及蠅類等昆蟲,以及鳥類甚至蝙蝠等幫忙傳粉。在東南亞,榴槤是大宗的水果產品,每年有9千萬美元的交易,它們就是靠穴居食蜜的蝙蝠傳粉才得以結果。因此,如果森林中沒有了野生動物,也就不再是森林了。
野生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角色
野生動物還有什麼其他的價值呢?以下簡單區分成六項,有些可以用金錢來衡量,有些則可能對人類未來生活帶來保障。至於野生動物的美,則是無法以金錢估算的,卻往往能帶給人類最大的感動。
經濟效益 人類從野生動物身上得到的最直接利益,莫過於做為食物的來源及用來製造各種產品。自古以來,人類就知道獵捕野生動物以獲取動物性蛋白質,一直到今天,野生動物仍然提供了人們豐富的食物資源,特別是在一些開發中國家的農村聚落,如迦納、薩伊及非洲中、西部國家的若干地區,當地居民所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中,直接來自野生動物的部分高達四分之三。
人類自古以來就知道以野生動物的皮毛做為禦寒保暖的材料,此外,利用野生動物製造出來的商品也相當多,如油類、珍珠、皮裘、皮革、羽毛被、鈕扣、油漆、墨水、肥皂、潤滑油、膠水、香水及各類裝飾品、手工藝品等,都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並提供就業的機會。臺灣的蝴蝶手工藝品及珊瑚的加工飾品都舉世聞名,也曾賺取大量的外匯。
遊憩娛樂 狩獵垂釣野生動物,除了可獲取食物資源外,在許多歐美國家已成為一種運動,相關活動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可能遠遠超過食物資源本身。以美國為例,每年有上百萬的人民花費數十億美元採購獵槍、釣桿、露營器材、交通工具、食物、飲料等裝備,以及因外出打獵、釣魚所需的各項交通費、住宿費及服務費等。而政府在收取狩獵垂釣證照費用及工具器材的稅收上,也獲得充分的經費,得以用在維護良好的狩獵垂釣棲地品質上。
野生動物種類豐富,生態習性千奇百怪,也就吸引了眾多觀賞野生動物及生態攝影的人口。在美國約有700萬野生鳥類觀賞者,450萬野生動物攝影者,近2,700萬大自然徒步旅行者,而這些人數還在不斷地增長。在臺灣這種風氣也逐漸形成,從十幾年前只有數十人的單一賞鳥團體開始,到今天幾乎全省各縣市包括金門澎湖等離島都有賞鳥團體的成立,由賞鳥人口已逾萬人來看,發展臺灣的野生動物成為重要的觀光資源應是極有潛力的。
目前國際間新興的「生態旅遊」,就是到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留)區中,欣賞自然風光、人文歷史,這種對當地居民及環境具低衝擊性的旅遊方式,已蔚為風尚,而野生動物就是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到非洲國家或一些熱帶雨林國家從事生態旅遊的重要賣點。
動物園、馬戲團及海洋世界裡野生動物的展示及表演,往往是適合闔家大小觀賞的活動。姑且不論馬戲團及海洋世界的動物表演是否合乎動物權,但是不可否認的,動物園及這些動物表演場合,提供了人們一個可以觀看平常不容易看到的野生動物的機會,適宜的規畫及正確的宣導,也可以在大眾教育及生態保育上有所助益。
生物生態 整個生態系就像一張結構緊密的大網,由生命與非生命部分交錯編織而成。人與每一種動物都僅是大網上交錯的一點,彼此相交相聯,無法分離。而野生動物與其在生態系上所扮演的角色,對人類的最大意義,就在於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平衡。
例如危害農作物及森林的害蟲及害鼠,在自然界中高階位的掠食者就是牠們的剋星。像猛禽類及其他蟲食性的鳥類,以及肉食性的哺乳類等,每年捕食昆蟲及老鼠的數量十分驚人。目前所大力推行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動物本身在自然界的天敵,來控制害鼠的族群數量,如此可以減少使用化學藥劑及毒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和非目標性動物的危害。
野生動物同時可以促進土壤的肥沃,例如蚯蚓把堆在土壤表面的大分子有機物質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質,並促進細菌把它們分解成可供利用的溶解性有機物,再滲入地層中。另一方面,由於蚯蚓的活動可以促進土壤的鬆軟,經攪拌而使得下層肥沃土壤中的營養鹽移至上層,供植物的根部吸收利用。
此外,在物質循環的過程中,野生動物扮演了消費者及分解者的角色。例如陸上的營養鹽會經由雨水沖刷而流入水域中,再匯流進大海裡,但是經由海中浮游生物把營養鹽固定後,再藉由食物鏈中的小魚、小蝦吃浮游生物,大魚吃小魚小蝦,海鳥再捕獲大魚,把未消化的部分以糞便的方式帶回陸上,這些營養鹽就又可以有效地再循環而被利用。智利外銷的大宗就是富含磷、氮的海鳥糞便,這些糞便是最好的農田花園肥料。
野生動物同時也是很好的環境指標,可以預警人類環境棲地的改變。DDT在合成之初被視為是解除世界重大疾病、維護環境清潔的救星,但因為遊隼等猛禽族群數量的減少,才讓人類警覺到DDT的毒性及其不易分解的特性,對人類健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而遭到禁用的命運。此外,臺灣目前在核能電廠附近所發現的祕雕魚,是因為受到高熱而導致脊椎發育不健全,也無異提供了熱污染的警訊。
目前我們豢養的多種家禽家畜,都是由野生動物經馴化及育種而來,野生動物保存了多樣化的基因庫,就像是人類的一個聚寶盆,為未來未知的需要預留後路。現在看來可有可無的物種,或許將來會提供醫藥上的重要突破,或是扮演品種改良的關鍵角色,因此保存物種的多樣化,也是替人類的未來福祉預做儲蓄。
科學及教育 人類的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但是許多的發現特別是在醫學生物科學上的突破,卻得歸功於由野生動物身上所獲得的知識。例如印度的恆河猴讓我們了解了不同的血型;海膽幫助生物學家了解胚胎的發育;鹿角提供測定放射性物質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方法;鳥類的飛行結構啟發了人類製造飛機的靈感;蝙蝠的聲納系統也被成功地運用在潛水艇的深海辨位系統上。目前許多藥材更是必須直接自野生動物取得,因此野生動物對於促進人類科學的發展實在功不可沒。
在生物課程的教育上,更是少不了以野生動物做為教材,教導學生體會大自然的豐富與奇妙,以及驚嘆生命的延續不斷,更要秉持虔敬的心情以大自然為師。
藝術與美學 因為每一個人對「美」的定義不同,因此野生動物在美學上的價值是最難以金錢來衡量的。野生動物的美常深深打動人心,是激發許多人發自內心願意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工作的動力。
看到在大自然中奔騰跳躍的鹿群,在天空中振翅翱翔的猛禽,在林間穿梭、躲迷藏似的小型哺乳類,再配合著風吹樹動的天籟,難怪會讓詩人吟誦自然的美,讓文學藝術家在作品中展現出野生動物的美。古今中外許多繪畫作品都常常以鳥獸蟲魚為對象,許多服飾及藝術品等也是採用野生動物的造形,都是因為千奇百怪、變化豐富的野生動物的魅力。
此外,在許多原住民的文化中,也因為特別崇敬某種野生動物,族人的口耳相傳掌故、服飾、日常用品器具等都受到這些野生動物的影響。像美國印第安人對鷹的崇拜、臺灣原住民對雲豹及百步蛇等的尊敬,由於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密切,就累積了各處不同原住民豐富而獨特的文化。
負面的影響 由於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於同樣的一塊土地上,但是對土地的利用卻有不同的方式,農作物田地與造林地可能正好是野生動物的覓食場所,因此衝突就會產生,而野生動物也就成了人類口中的「害蟲害鼠」。
臺灣一些靠近山區的果園就屢屢發生臺灣獼猴成群出來偷食的事件,牠們亂抓亂吃的習性,常造成果農極大的損失。成群的鳥類在果園或作物田中覓食,老鼠、兔子啃咬農民辛苦種植的作物以及造林的幼苗,松鼠及飛鼠造成溪頭地區日本柳杉的環狀剝皮等,這些由野生動物所造成的農作物損失往往相當可觀。此外,野生動物也會攜帶人畜共通的病媒,而傳染給人類,像是先前在臺灣出現過的漢他病毒,就是經由老鼠傳染給人類的。
共同守護野生動物家園
在了解野生動物與人類唇齒相依的關聯性,以及野生動物的各種價值之後,我們應該警惕到目前牠們所面臨的危機,以便謀求解決的方式。「今日野生動物,明日人類希望」,維護了健康的野生動物族群,也就是替人類保護了健康的生態環境。
你可以想像森林中沒有野生動物的情景是怎麼樣嗎?那樣的森林是逐漸走向死亡的。枝頭鳴唱、歌聲婉轉的鳥類,夏日午後盈盈入耳的蟲鳴,在林間跳躍的松鼠,翩翩飛舞的蝴蝶……野生動物帶給森林的另一項愉悅,就是豐富生命的探索。下一次你走在森林裡時,不妨停下來傾聽野生動物們的對話;在樹洞下駐足,看看有沒有貓頭鷹或飛鼠住在裡面;在一截斷掉的竹筒裡,可能就有艾氏樹蛙在裡面產卵;清晨或黃昏時分,或許就會見到山羌在溪流旁低頭喝水的優閒景致。
一棵枯樹加上了野生動物的故事,就不再只是枯樹,卻是樹木死亡後另一段新生命的開展。剝落的樹皮和疏鬆的木質,讓甲蟲類的昆蟲容易入侵進駐,也讓在樹洞中生殖的啄木鳥及五色鳥比較容易下「喙」築巢。蟲來了,自然就吸引了其他吃蟲的動物前來。而倒地的枯木逐漸把養分釋放回土地,就有如一個滋養中心,四周圍常長滿了新的苗木。
森林是野生動物的家,而這些精靈們也把森林點綴得多采多姿、生機盎然,我們期望留給後代子孫的不是只有動物園及圖書中的野生動物,而是豐豐富富活躍生存在牠們原有棲地中的自然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