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南科考古出土的魚類遺存
104/12/21
瀏覽次數
5444
陳虹因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南科考古是指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臺南園區(簡稱南科)進行的考古調查工作,範圍包含臺南市的新市、善化及安定等三區。
從地質資料顯示,這一區域地理環境,在距今1萬多年前,因全球性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淹沒於海水之中,但隨著曾文溪與鹽水溪的大量沖積,加上臺南臺地的構造運動影響,海岸線逐漸向西延伸。直到距今5000年前,此地區再次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脅,不過此現象持續不久,大約是距今4700年前左右,河水沖積作用較盛,使得園區所在範圍逐漸從沼澤地帶變為陸地,發展方向是從東北向西南延伸,並開始有了人類活動遺跡。
南科的古文明可分為6個文化發展階段,年代範圍從距今5000年前至300年前。因所處環境屬沿海水域地帶,故在這些不同的文化層堆積中,發現到大量且豐富的海洋生態遺物。
從灰坑及墓葬中發掘的海洋生物遺存得知,各文化層都有出土一定數量的魚類遺骸,例如大坌坑文化時期(5000~4200B.P.)的南關里及南關里東遺址中,發現到海洋動物遺骸有軟骨魚類及硬骨魚類,其中軟骨魚類可辨識的魚種有鯊魚、鋸鱝(鰩)、魟魚等;硬骨魚類則透過耳石,可辨別出主要的種屬有黃花魚屬、叫姑魚屬及海鯰屬的斑海鯰等,這都是底棲性群游性的沿海魚類,證明了南科園區內古代聚落在沿海捕撈活動的蹤跡。
除了食用外,魚骨、牙另可製作成工具及飾品,例如利用鯊魚脊椎骨及牙、鋸鱝(鰩)帶鋸齒型的前喙、魟魚的尾刺等大型魚類的骨牙磨製成骨尖器及矛鏃型器;並在南關里東遺址可見將灰鯖鮫(尖吻鯖鯊)、白眼鮫(鐮狀真鯊)的齒牙穿孔製成墜飾作為陪葬品。
魚類遺存也可反映出古代社會的捕撈技術,如網墜魚卡子及紡輪等與捕撈有關的工具,在南科考古的各文化層都有發現。
魚卡子用途是引誘魚類,如同今日釣魚的釣鈎,引誘魚吞食,使其卡在魚嘴中而趁機釣起,多以骨、角材質製成,其形式是兩端尖頭,中段呈弧形。
紡輪是作為捻繩的工具,以陶土手捏成形後燒製而成,質地可分紅褐色泥質、灰黑色泥質等,形式是中間穿孔,有圓形、三角柱形,圓盤形、算珠形等,尺寸大約多在5公分左右。在南科大湖文化遺址中,發現女性墓葬以紡輪,而男性墓葬則用網墜陪葬,此現象顯示出大湖文化社會中的性別分工關係。
透過南科考古出土的魚類遺存,不僅反映出南臺灣古代社會的漁獵生活,也顯示此一地區水域環境變遷,這都是透過考古學家的發掘與研究,才得以讓這片地底下豐富文化面紗被一一揭露,期待南科分館興建完成後,讓更多人認識南科的古文明與考古發現。(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
李匡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科考古(3)
環境變遷(13)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老舊門鉸鏈到年輕膝蓋,自體幹細胞治療讓人重返跑跳的日子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