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成為快樂的創客(一):讓自己成為Maker

105/08/22 瀏覽次數 9312
成千上萬的「創客」(Maker,也翻譯做「自造者」)在創客運動中湧現。《長尾理論》作者 Chris Anderson在2012年《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中,指出Maker將啟動創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創客」一詞儼然已是全民運動,然而,到底什麼是「創客」?簡單來說,創客即是有熱情、願意動手做、實現創意,並樂於在社群共同學習、交流、解決問題與分享的人。

成為Maker是件簡單的事

全球Maker Faire的發起組織《Make》雜誌創辦人Dale Dougherty表示:「We are Makers」,自己做機器人的是 Maker;撿廢棄物創作鋼鐵烏龜的老人是 Maker;每天下廚做新菜色的媽媽是 Maker;幫小孩做玩具的爸爸也是Maker;就連動手做燈籠的小孩也是Maker。我們生活的周遭已經到處都是Maker,要成為Maker,其實不難,唯一的關鍵就是:不要怕,動手做就對了!

成為快樂的創客

人人都可以是創客,而「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創客更是快樂,台灣的創客存在多元文化,有的是為了樂趣(for fun),有的是為了生活環境所需,有的是為了升學競賽,但無論是怎樣的目的,只要是自願性的動手做,過程就會是快樂的。在廣東深圳市,有著濃厚的創客創業氛圍,創客儼然是創業者的代名詞,深圳硬體加速器Hax的合夥人Benjamin Joffe甚至曾經直言:「深圳沒有Maker,只有創業者。」創客為了創業,動手做專案,為的是可以翻轉人生,即便擔負壓力大,只要確認創業是自己需要的,過程同樣會是快樂的。

觀察、學習和行動

生活中常遇到許多不便之處,多數人會想做些什麼來改變,但大多停留在「想」的階段,如何從「想」到「做」,讓自己的雙手習慣「動手做」來解決生活問題,是成為創客的必要條件之一。要成為一個創客,「觀察」、「學習」和「行動」是重要的,觀察生活中的不便或是未被滿足的需要,學習各種科技的知識與應用,找到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的創意,並且透過行動,實踐創意,為了自己而學,學了自己有用,用了可以獲得回饋,動手做自然能產生無窮樂趣。

讓創客這件事變得好玩:Maker Faire

2006年全球第一場創客市集(Maker Faire)在美國舉辦,它是一個展示創意、創新與創造的舞臺,一個宣揚Maker文化的慶典,也是一個適合全家人參加的嘉年華。其中在紐約舉辦的Maker Faire被喻為「World Maker Faire」,在2014年6月,美國白宮也舉行了第一屆Maker Faire,在亞洲,日本東京的Maker Faire是亞洲最大的Maker嘉年華,而新加坡的Maker Faire則強調「創客家庭(Maker Family)」的培植,中國大陸更是將創客納入政府工作計畫,在深圳舉辦的Maker faire規模不言而喻。而在台灣,Maker Faire Taipei 2016也在今年的5月,於台北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盛大登場,同樣吸引許多創客參加。

分享是快樂的

創客的主要精神在於「動手做」,但除了動手做之外,另一個也非常重要的精神是「分享」──創客樂於與人分享,分享創意、分享實作的過程、分享程式碼、分享3D列印檔、分享失敗的經驗…等。創客完成作品時,第一時間通常並不是去申請專利或是謀求利益,而是透過網路或社群進行分享與交流,透過分享,可以為其他創客帶來靈感,也可能因此找到同好和夥伴,更可讓其他創客少走彎路,降低失敗的機會,讓更多人都可以一起體驗動手做的樂趣,「創意因分享而擴大,創客因分享而快樂」。

本專題系列鼓勵所有讀者都能成為快樂的創客,本文介紹成為Maker是件簡單的事,也可以從中獲得樂趣,不用怕失敗,動手做就對了。爾後本專題系列將再針對創客應該要學什麼、學校及社會如何培育創客......等議題進行探討,以期創客運動得以扎根與推廣。(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遇見無所不在的生活科學」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張尹貞
審校:張惠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