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誰來點燈?談更生保護與再犯研究(三):洗不去的烙印:社會為受刑人家屬貼上的標籤

103/08/27 瀏覽次數 7136
一人受罰家人株連

「罪止於自身」是現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每個人都沒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權利,為何要讓家屬承擔受刑人所犯下的錯誤?中國早期傳統律法存在「親屬株連」的連坐法,雖然今日法制已改變,可是在社會上多數人的行為並未隨之改變,即使犯罪人已接受法律懲戒,我們仍以有色眼光在「株連」受刑人的家屬。

紅心字會受刑人家庭服務組組長劉香蘭指出,受刑人驟然入獄,家屬通常會有憤怒、無力、鬱悶甚至羞恥感等負面情緒。在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時,受刑人家屬還要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家中長輩要承擔沒有教育好晚輩的壓力,配偶及小孩則須面對另一半或爸媽是壞人的歧視目光。種種的烙印與壓力,讓家屬在社會上無法抬起頭來。

受刑人家屬所面對的問題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洪娟娟的研究顯示,受刑人家屬最難平復的傷害是,親人犯罪反烙印在他們身上的印記。

我們常不自覺地將受刑人的家屬烙印上有罪的標記,忽略到「受刑人家庭也是單親家庭的一種」,單親家庭會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受刑人家庭也會遇到,甚至需要更多的協助。有不少的受刑人在入獄前,家庭就已存在許多問題;當受刑人入監服刑後,家庭往往因此失去經濟支柱,生活上容易陷入危機;此外,社會上總以有色眼光審判他們,這都是使其成為社會邊緣人的原因,也讓搖搖欲墜的家庭關係瀕臨破碎。

為怕引來更多的責難,受刑人家屬在面臨困境時,不敢發出求救的聲音,只能戒慎恐懼地在夾縫中求生存。

社會能給予的支持

受刑人家屬其實是犯罪事件中的間接受害者,他們未曾犯錯,卻必須承擔受刑人犯罪的後果。現實生活中處處受挫、經濟的壓力、情緒的調適,一環接著一環,不斷地擠壓他們,此時,若沒有支持的力量進入,家屬們常常會跌入難以脫逃的黑暗深淵。

學者余漢儀教授認為,受刑人家庭的情況,其實比一般的單親家庭有更多的危機。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家庭關係面臨極大的考驗,也會對其他家庭成員產生負面的影響,再加上來自社會的指責,家屬能夠承受多少壓力?若是能對這脆弱的一群,伸出援手,不僅能促進受刑人家庭的安定,也可以預防犯罪問題再度發生。

「流氓教授」林建隆也說過,社會充滿恨意的對待,只會塑造受刑人家屬反社會的傾向。與其讓受刑人所受的社會指責,擴及到下一代使「刑罰繼承化」,不如給予受刑人家屬正面的社會支持,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的家庭功能,我們要正視他們的處境,付諸行動,關懷需求,才能夠協助他們走出黑暗角落。

近年來,法務部推動「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藉由提供受刑人與其子女多方互動與溝通的機會,紓解雙方情緒困擾,讓受刑人得以發揮家庭成員之功能,並促進受刑人家庭的安定與發展。

用接納取代指責

外界的標籤壓力通常是受刑人家屬難以站起來的原因,一般社會大眾對受刑人家屬都會給予一個「壞人家庭」的標籤,並且始終懷有積極防禦的心態,對其存在加以排斥,無歇的批判只會使受刑人家屬更加封閉,為何受刑人家屬未曾犯罪,卻要承受另類的「暴力對待」?

我們若能秉持平等的眼光看待受刑人的家屬,誰犯的錯誰負責,不要任意為家屬貼上標籤,也不要過多的同情,還給他們一個安寧的生活環境,就是對待他們最好的方式。當社會大眾都能伸手接納、關心受刑人家庭,除了可以避免犯罪世代接替循環,同時有助於受刑人回歸社會,了解他們的困境與需求,導引他們進入正常的社會環境中,給予他們一個不受歧視的生活空間,才能避免更多的社會問題產生,幫助自己與下一代擁有一個平和的社會。(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6)

責任編輯:陳則秀|o’rip採訪編輯
審校:張筵儀|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