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災難醫學(一):災難醫療的基本概念
103/06/06
瀏覽次數
7555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重大災難發生時,最引人注目的畫面,莫過於頻繁穿梭在災區的救護車,刺耳的警笛聲令人不安。面對災難,如果連醫院的日常功能也失靈,醫療體系該如何抵禦與準備?本文邀請到台大醫院石富元主治醫師,石醫師長期致力於災難醫學的推廣與實踐工作,帶我們了解值得尊敬的白衣天使,如何在災難發生時持續守護大眾的健康安全。
什麼是「災難醫學」?
災難醫學,石醫師認為其內涵即是緊急醫療準備(Emergency Medical Preparedness),整個醫療體系隨時都處於準備就緒的狀態,一有災害發生便能即時應變。從內容來說,災難醫學是把「現代醫學」與「緊急應變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做結合。值得注意的是,災難醫學並不只有災難發生時的緊急醫療,而是一套從災前減災、準備、緊急應變到災後復原重建的完整體系。
不過大家可能還是會有疑問,災難醫學與一般我們到醫院門診或急診的醫療體系有何不同?石醫師表示,伴隨災難而來的各種緊急和突發狀況,如果超出平時醫療體系可以應付的範疇,不能以平日的運作方式進行,如超過醫院負荷的大量傷患湧入、醫療照顧的環境破壞,以及醫療本質內容的改變,都可算是災難醫療的範疇。
「大量傷患湧入」指的是當災難襲來,短時間內出現大量需要急救的民眾,超過了平時急診室的作業能量。「醫療照顧環境的破壞」是指醫院的功能因為受到災難的衝擊而臨時癱瘓,例如醫院本身遭遇水災、震災、罷工、或是如 SARS 時期的封院情形,而使得醫院無法如平時一般正常運作。「醫療本質內容的改變」則指病人的醫療內容超出平日的運作方式,例如毒性化學物質外洩時,為了避免有毒物質擴散,不能直接將傷患直接送往診區,而必須先進行偵檢除污,其他輻射、生物病原等,也都有這些問題。綜上的各種緊急狀況,就必須採取「異於平常的醫療作業方式」才能夠充分處理,給予傷患適當的照顧。
災難應變四階段:減災預防、應變準備、緊急應變、災後復原
災難醫學是「現代醫學」與「緊急應變管理」的結合。而美國的「完整緊急應變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CEM)」又將整個緊急應變管理分為四個階段:減災預防、應變準備、緊急應變、災後復原。
減災預防(Mitigation):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災害發生,但是可以盡量減少災害帶來的衝擊,從日常生活中就開始採取防災措施,如防震、易燃物管理或是水土保持等。
應變準備(Preparedness):有「隨時都在完備狀態」的意涵,強調在災害發生時能立即做出反應。此步驟主要包含應變裝備與器材、救災人員的教育、訓練以及防災演習等。
緊急應變(Response):災難發生時,需要採取適當的措施處理,包含運用恰當的資源、在正確的時間及地點、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正確的處置,達到預期的結果。任何救災資源的不足與浪費,後果都需要由社會集體承擔。災難時要能處理得宜,必須仰賴平時的訓練與規劃,也就是充分做好前面所提減災預防與應變準備。
災後復原(Recovery):災後復原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讓受災地區恢復到災前的社會經濟狀況。然而以受創最嚴重的自然災難災區,不論國內外經驗,最快都要花費五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其中牽涉廣泛的社會面與經濟面問題。重建的同時亦應記取教訓,避免在錯誤的地方重建,以從根本解決災害帶來的威脅。
台灣災難應變的困境
談到台灣面對重大災難威脅時的心態,石醫師憂心人民的健忘,使得唯有在災難造成嚴重衝擊後,民眾跟政府才會有決心進行改變,但時間久了就又鬆懈了,等到下一次災難發生才後悔沒有盡早處理。在其他國家,社會的健忘與鬆懈也是防災的一大挑戰,但是其他國家會透過各種系統化的機制,例如立法、科學的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在平時累積救災的資源,做好應變準備,並透過各種觀測指標的變化,遏止或減緩災難的發生與嚴重程度。
而在政策面上,台灣災難應變面臨三個主要問題。第一,政策的延續性甚差,而且長期規劃不足。防災政策從啟動到有所成效,時間尺度都是在五年以上,必須確保防災政策的長期延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第二,是台灣缺乏「防災專業人士」負責防災事務,目前大部分的救災人員都是「兼職」或「業餘」,缺乏一整套的防災教育體系、證照考試制度,目前的公務人員招考也沒有防災職系,導致災難過後,每個人都回歸其「正職」,無法傳承這次災難學到的經驗。
第三,台灣目前的發展已經失去對大自然的尊重。氣候型的災難多數是因為不恰當的土地利用,但是土地利用等,牽涉到社區的經濟與就業等,這部分缺乏長期且一致性的規劃,導致在颱風、水災與坡地災害的防治上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災難應變的普及比災難醫學更重要
最後,石醫師談到,對於一般民眾的基礎防災知識,例如在災難發生時知道如何自保與急救,遠比政府建立任何緊急應變體系更加有用。一般民眾在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而且如果不具有救災專業技能,應盡量避免前往災區,減少暴露於風險之中,或是妨礙救災。
未來,災難應變的平時訓練應落實到所有民眾,以及透過教育宣導正確的防災觀念、急救訓練、創傷處理等等災難應變知識,讓災難應變成為國民所具備的基本知識與訓練。我們永遠沒辦法曉得下一次的災難會在何時何地發生,但是唯有當大眾對於防災有正確認識、政府與民間充分做好災難應變準備,我們才能將災害損失減到最低,從而迎戰自然環境越趨極端的21世紀。(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災難(5)
防災(7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8/31
冷氣也能退休?從生物氣候建築與被動式設計學習如何永續發展
張又升教授
|
國防大學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10/29
阿茲海默症的新防線:從基因預測到代謝介入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