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Maker Faire:親臨創客嘉年華,體驗創新與科普的多重饗宴

106/01/11 瀏覽次數 1155
熱情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東京的展示活動中,除了令人讚嘆的數位加工成果,動手實作的DIY體驗、以及開源經濟所帶來的一系列熱鬧內容外,最讓我驚奇的是隱沒在數百個攤位中,較不起眼的個別Maker們,他們所帶來豐富多元的科普知識呈現及科技創新應用。其中包括以立體轉盤說明視覺暫留的動畫原理;以光源頻率的調整呈現液滴倒退的錯覺;以立體模型展示無線電波及矩形波的型態;以立體模型及實作體驗呈現衛星軌道的運行、地圖的投影及地球儀的製作;以實體展示復古的紙捲式自動演奏樂器及創新的扇風琴;以模型解說火箭的製作、飛機的飛行及機械手臂的運行原理等等,這些不算困難的科普知識呈現,讓科學與科技可以更親民,讓民眾除了沉浸在創新的驚奇之外,也多了更多科普知識的意外收穫。
 
推動這些科普知識普及的,除了那些充滿熱血的Maker外,各個大學研究室無私地與民眾分享研究成果,也是提高東京Maker Faire技術含量的重要因素。這次參與的大專院校非常多,日本的熊本大學、信州大學、筑波大學、東海大學、室蘭工業大學、千葉工業大學、日本大學、明治大學、大阪電氣通信大學、橫濱國立大學、慶應大學、九州工業大學等都有單位參與,另外來自台灣的成功大學、淡江大學,以及來自中國的廣州海洋大學也熱情的參與了這次的盛會。
 
其實,Maker Faire之所以能夠吸引這麼多民眾付費前往觀展,除了創新科技應用令人驚奇外,另一個關鍵就是參展單位對科普教育推動的終極熱情,這些Maker們讓觀展民眾可以很輕易的燃起對科學的興趣,不論是大朋友、小朋友,不論是理工背景的、藝術領域的、還是一般人文社會背景的民眾,都可以在這裡獲取各自的需求,獲取科普知識、創意靈感、藝術洗禮、科技新知,或單純只是來尋找歡樂體驗。而各個大學的投入是另一個值得省思的議題,學術機構坐擁高額科研預算及精密設備,如能將部分科普相關成果轉換成教材,會是很好的社會責任呈現方式。
 
參展者的組成也是關鍵
 
在各城市嘉年華會場中,通常有各式各樣的參與者,贊助商、企業、商業Maker、以及一般的Maker。贊助商主要是開源經濟的推動者,包括硬體開發商如Intel、ARM、RS等,包括軟體開發商如AUTODESK、甲骨文、nVIDIA、YAHOO等,也包含很多關心開源經濟的國際或區域型企業,這些企業為了形象宣傳、產品推廣、社群經營、抑或純粹為了贊助這樣的活動,通常都提供行銷經費贊助主辦單位,而這些贊助通常也是Maker Faire主要的經費來源。
 
參與者中比例最高的是一般的Maker,他們主要由Maker Space的社群夥伴、學生及一些熱愛動手做的社會人士所組成,Maker雖然無法提供豪華的攤位展示或體驗,但其熱情的分享卻是整個活動熱鬧有趣的關鍵,也是一般民眾吸收科普知識的主要管道。在一場嘉年華會中,如果贊助商及企業攤位比例過重,商業行銷氣息就會掩蓋動手做與分享的活動主軸,一般而言,超過80%的Maker比例是較為理想的。
 
Maker Faire自2006年開辦至今,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創意嘉年華會,宗旨是喚醒人們重拾「我們都是 Maker」的精神,藉由號召所有Maker分享他們的創意及特異創新物,將這些點子公諸於世,並與更多人分享。2014美國歐巴馬總統也首度邀請Maker Faire到白宮舉辦,並於之後陸續公布了多項自造與開源經濟相關的重要投資計畫。至此,開源及自造的風潮陸續從歐美國家延燒至亞洲地區,這一連串效益所衍生之新技術與創作力量不只帶來新的商機,也可能創造了新的僱用關係,更賦予Maker開拓未來新產業的機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