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理性與感性

102/11/26 瀏覽次數 12221
1912年4月14日,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與冰山相撞而沉沒,全船2,207人中,有1,517人死亡。3年後,1915年5月7日,露西塔尼亞號在大西洋遭到德國潛艇的魚雷攻擊,船上1,949人,1,313人死難。

這兩艘越洋客輪有許多相似之處:乘客生還率(約30%)、船員與乘客的比例(約40%),以及乘客的社經組成。此外,它們遭逢大難,都缺乏足夠的救生船逃生,只是理由不同。鐵達尼號上只有20艘救生船,最多可容納1,178人,僅超過全船人員的半數。而露西塔尼亞號並不缺救生船,只是它被魚雷擊中後,船身立即傾斜,不易接近與釋放兩舷的救生船。

然而,兩艘船上的人面臨性命交關,展現的行為模式卻完全不同。在露西塔尼亞號上,自利行為當道,符合我們對人性「臨危自計」的預期。分析倖存者的組成,16~35歲的人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有機會存活,他們年輕、體健、行動敏捷,一旦奮不顧身,就容易出頭。鐵達尼號的乘客,只有具生育力的婦女(16~35歲)才有較高的存活機會,16~35歲的男性存活率卻較低。

兩艘船的船長都下達了「婦女與孩子優先逃生」的命令。在鐵達尼號上,船員執行這一原則,顯然受到乘客的支持,至少並不反對,甚至不少男士還禮讓婦孺。露西塔尼亞號的情況正相反。

最近瑞士與澳洲的經濟學者合作,分析了兩個海難的資料,發現兩船人員的行為模式會有那麼大的差異,最重要的變項是沉船時間。露西塔尼亞號在18分鐘之內就沉沒了,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後2小時40分才沉沒。人面臨緊急危難,本能反應就是逃生,不假思索。但是飄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以腎上腺素支撐的「戰/逃」反應終究無法持久,身體冷靜下來後,大腦皮質恢復常態運作,社會常規才再度成為支配行為的指南針。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