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觀光的科學與技術:便捷的自動查驗通關系統

103/01/09 瀏覽次數 17308
證照查驗的今昔

出國旅遊過的朋友相信都曾在機場或港口等候海關人員查驗證照的經驗。證照查驗是防範旅客非法入出國境必要的保安程序,傳統方式是,各國在機場或港口設置入出境海關查驗櫃台,旅客必須在櫃台前排隊等候,由海關人員逐一查驗登機證、護照等,確認證照與本人的入出境合法性無誤後才放行。

然而,隨著出國旅遊逐漸普及,機場港口入出境人數逐年增加,入出境管制機關不可避免地經常面臨旅客大排長龍等候證照查驗的景象,除了徒增旅客的等候時間,延誤旅客行程外,甚至讓機場或港口的服務品質大打折扣,嚴重影響國家形象。即使入出境管制機關已增設查驗櫃台,增加海關人員加快證照查驗的速度,依舊無法因應暴增的入出境旅客人數。是不是有更便捷、有效,兼顧查驗便利性與國境保安的方法,可提供旅客通關服務呢?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現在有更方便快速的選擇了。我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在2012年1月1日正式啟用了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旅客只要完成自動通關申請登錄註冊程序後便可立即使用。系統採用電腦全自動化查驗旅客身分,讓旅客能自助、快速、便捷地通關,使查驗時間由平均30秒縮短至12秒,大大縮短了通關的時間。

目前美國、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也有類似的服務,而這個系統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

生物辨識技術

傳統由海關人員查驗證照的目的,除了檢查護照的真偽外,也確保入出境旅客確實是這本護照的持有者。而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就是採用生物辨識技術,取代海關人員來確認旅客與護照持有者是否一致的一種技術。

生物辨識技術是利用每個人身上獨特的生理或行為特徵,以科技來辨識使用者的身分。我們的身體就等同於一組密碼,不需要記憶,也不用擔心遺失,更不必害怕遭人盜用。目前常用來做為生物辨識的生理特徵,有人臉、指紋、靜脈、虹膜、DNA等,行為特徵有簽名、語音等。

在目前技術的限制下,生理特徵的辨識準確性與易用性優於行為特徵,其中以指紋辨識最高,簽名辨識次之,臉部、虹膜辨識再次之。就市場占有率而言,則以指紋辨識與臉部辨識最高,技術也最成熟。由於入出境自動查驗通關必須講求又快又準,若要選擇市場上最成熟可靠的技術,非臉部及指紋辨識莫屬。因此,國際民航組織規範生物特徵辨識系統的辨識方式,以臉部特徵為主,指紋或虹膜為輔。

晶片護照

晶片護照在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傳統護照不同,晶片護照除了在護照紙質資料頁上列印持照人照片及個人資料外,在護照封皮底與內襯裡頁間另植入一枚非接觸式的晶片。這晶片儲存了持照人基本資料及生物特徵(我國護照依國際民航組織規範僅儲存臉部影像),藉由無線射頻技術可讀取晶片中的資料,並透過電子憑證機制驗證護照真偽。

美國要求全球37個免簽證計畫會員國必須發行晶片護照,否則便喪失免簽證待遇。此外,自2004年9月開始,美國已著手蒐集入境旅客的臉部、指紋等生物特徵資訊。而日本自2007年11月20日開始,對入境日本的外國旅客,也同樣拍攝臉部影像和蒐集指紋。這些都是搭配生物特徵辨識,並與晶片護照結合,來強化防偽及保安的措施。

臉部辨識

欲使用自動查驗通關服務必須先申請。申請這項服務時,系統會要求錄存申請人臉部影像並儲存在晶片護照中。使用自動通關服務時,首先必須把護照置於讀取機上,系統會擷取預存在護照中的申請人臉部影像。當第一道閘門打開進入臉部識別區後,系統會要求旅客就定位拍照,數位攝影機捕捉現場人臉影像後,系統隨即對臉部影像進行多維圖形處理,也就是把臉部特徵予以圖形化,再與預存影像做成的臉部特徵圖形化資料比對,看兩者相似度是否達一定程度,便可鑑別出這人的身分是否與護照持有者一致。

難道臉部辨識不會發生錯誤嗎?任何生物辨識技術都可能發生兩種辨識錯誤,臉部辨識系統也不例外。一種是應該辨識通過卻沒通過的比率(false rejection rate‭, ‬FRR),另一種是應該不能通過辨識卻通過的比率(false acceptance rate‭, ‬FAR)。由於入出境的管制屬於高風險,因此應採用較保守的做法,就是系統應儘量降低FAR值,讓不該通過的旅客都無法通過辨識。但這做法同時會提高FRR值,也就是該通過辨識卻無法通過的比率也提高了。面對這樣的情形,該怎麼辦呢?

指紋辨識

我國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採用指紋辨識做為臉部辨識失敗時的替代確認機制。若旅客在申請時選擇預存指紋,當臉部辨識失敗時,就可以採用指紋辨識通關。但相較於臉部辨識,按捺指紋容易讓國人覺得隱私權受到侵犯,因此我國指紋建檔是自願錄存項目,非必要項目。

指紋辨識也可能有一些不穩定性。例如,有手汗或乾手症者,指紋容易有不明顯的情況,造成辨識上的困難。或是經常使用手掌工作的人如農民、建築工人等,指紋也容易磨損而無法辨識。因此,當臉部與指紋辨識都失敗時,會有服務人員引導旅客至人工查驗臺,採用傳統人工方式查驗。

建立共識

主要國家已依據國際民航組織的要求陸續發行電子護照,並以生物特徵的比對機制提供旅客自動通關服務,提升機場或港口的服務品質。因此,把生物辨識技術導入出入境通關服務已成為國際趨勢。

然而,生物特徵建檔至今仍有許多隱私權的爭議,若過度強調違反個人隱私或侵犯人權,又會使得自動通關系統的推廣窒礙難行。因此,首先必須與民眾或團體進行雙向溝通,透過座談會或公聽會的方式消除民眾的疑慮,提升其對於生物特徵資料使用及保護機制的信賴感。在施行的對象上,也宜全面實施,避免因針對特定對象施行而產生族群歧視的疑慮。此外,應考慮所有的國境機場港口全面實施生物特徵採集,避免有心人士試圖闖關。

在消除民眾對於隱私權及人權的疑慮後,再談自動通關服務所帶給民眾的效益,便利、安全與個人隱私應可以兼顧。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