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遺傳的奇經八脈

102/06/05 瀏覽次數 12073
武俠小說以賣弄神奇為主要賣點,奇經八脈、經外奇穴都是常見的點子。今年3月24日出版的《自然》,刊登了一篇論文,顯示植物遺傳學裡可能也有奇經八脈,也就是科學家過去從來不知道的遺傳途徑。

現代遺傳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865年發表的孟德爾遺傳定律。但是這篇論文的意義,直到1900年才由三個不同國家的植物學家解讀出來,因此,許多人認為1900年是「現代遺傳學元年」。不過,直到1950年,科學家雖然知道染色體是基因載體,可是構成基因的物質是什麼?那種物質有什麼特性,竟然可以承擔遺傳的重任?大家並沒有共識。

1953年,美國人華生與英國人克里克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終於奠定了遺傳學的分子基礎。從此大家都認為,以DNA分子為基礎的遺傳學可以解釋所有遺傳現象。

但是《自然》的這篇論文提醒我們,遺傳學也許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光是DNA無法解釋所有的遺傳現象。換言之,生物遺傳機制也有奇經八脈、經外奇穴。

這篇報告是根據一種植物做的研究,阿拉伯芥(按,顯花植物,雙子葉,十字花科;十字花科的蔬菜,包括白菜、芥藍、蘿蔔、花椰菜等)。阿拉伯芥的基因組已經定序完畢,因此是重要的遺傳學研究的模式植物。

這次科學家研究一個叫做HOTHEAD的基因,這個基因與植物表皮細胞製造蠟質的機制有關。這個基因要是發生突變,表皮細胞就無法製造蠟質;無法製造蠟質,不同的器官會沾黏在一起,學者很容易辨認這種性狀。

過去科學家研究這個HOTHEAD基因的突變基因,發現有些點突變並不穩定:突變親代產生的子女,高達10%恢復野生型(恢復原有性狀)。

現在科學家做了進一步研究,發現那10%恢復野生型的子女,都是雜合子,也就是說,一對HOTHEAD基因中有一個是野生型,一個是突變型。那個野生型基因能正常運作,因此能產生野生型性狀。

現在問題是:要是父母都是突變型,不可能產生雜合子子女。因此要弄清楚雜合子中的野生型基因是哪裡來的。

分析的結論是:已知 的DNA機制,都無法解釋突變基因為什麼會恢復為正常的野生型。因此,必然還有一種遺傳機制,使突變型父母能夠生下一些野生型子女。美國普度大學的研究團隊推測,可能是有些RNA分子保留了基因的模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