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宗教多元論對超越的探索《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

103/03/26 瀏覽次數 3742

約翰‧希克被認為是當代西方宗教學研究中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他轉化了康德及維根斯坦的哲學概念,認為神學需要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重新反思基督宗教的本質。他帶領讀者拋棄單一信仰體系的舊觀點,並能以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宗教多元論。約翰‧希克的宗教多元論為基督教及其它宗教的傳統保守教派帶來挑戰;因此,無論是贊成或反對者,皆以此為基礎,深入探討西方神學背後的理性。

《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被許多宗教學者視為希克最重要的經典鉅著,也是希克宗教多元論的集大成之作。希克的學說離開以上帝為中心的圖像,改以「實體」為中心,作為各宗教之間共同的匯聚。希克企圖提出一個宗教詮釋,既是不同於自然主義者全然視宗教為人類現象的觀點,也不同於宗教內部的宗派理解。他認為,宗教並不虛妄,而是人類對於絕對實在的種種回應。各個宗教傳統雖是從各自之文化與歷史的詮釋範疇,對「實體」所做出的不同回應,但都展現了共同的本體基礎和相同的救贖論結構。因此,雖然各宗教的宗教經驗、文化表現、詮釋框架、倫理實踐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回應卻都具有信念上的平等性,都可能是至善的表達,也同時有為惡的可能。

本書由五部分構成,包括(1)宗教的現象學理解;(2)宇宙的含混性(ambiguity);(3)認識論的討論;(4)宗教多元論的問題;(5)以靈性與倫理做為檢視宗教的判準。另外亦收錄了希克於2004年針對各種評論,長達26頁的回應文章。其中包括實體的概念、實體的性質、實體的人格與非人格狀態、女性主義的批判等,是他對宗教多元論主張所作的進一步闡述。希克著作甚多,本書則是最有系統地展現其宗教多元論的作品。
 

在臺灣翻譯世界 在今天想像未來:102年度科技部經典譯注系列第六場講座
宗教多元論對宗教的探求 《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


        102年度科技部經典譯注系列講座第六場於3月12日在臺大博雅教學館舉行,由計畫共同主持人張嘉倩教授致詞,張教授提到經典譯注計畫的目標在於讓台灣讀者能更加親近世界經典,目前成果豐碩,已由聯經出版社出版五十餘本譯作。

        主持人苑舉正教授為台大哲學系主任,長年致力於推廣哲學教育,苑教授 在引言時指出哲學與宗教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今日的主題「人對超越的回應」, 其中的「超越」便是哲學中最難的課題。苑教授將宗教定義為「集體意識成長的感覺」,然而台灣社會急躁,缺乏超越的依靠,因此透過今日的演講,定能帶給聽眾更深入的反思。

        主講人蔡怡佳教授專長為宗教研究,翻譯《宗教之詮釋》一書的動機是因為即使中國大陸已有譯本,但礙於兩岸用字差別,蔡教授希望能讓台灣讀者能更流暢的閱讀本書,因此投入翻譯。蔡教授也與聽眾分享自己對於翻譯此書的態度,她認為譯者應該要進入原作者的精神,仿效他、成為他、再將其所想傳達的意義帶出來呈現給讀者。

        蔡教授首先介紹本書作者約翰.希克(John Hicks)的生平,指出希克的個人經歷與其提出的宗教多元論是有所呼應的。希克在求學上由法律轉向哲學,在信仰上則由自我中心的基督教徒,轉向深入接觸、認識其他宗教,這是其個人的「第二次宗教皈依」,也就是達成人稱宗教界的「哥白尼革命」。

        蔡教授接著詳細介紹《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一書的內容。書中的中心思想在於,人對經驗的詮釋有三個層次:自然、倫理與美學、宗教,宗教經驗是發生在人的實體與心靈之間,一種整體的經驗,信仰是個人認知的自由運作,也是認知世界的濾鏡。各宗教的神話,其實背後都是某種真理,對人生的三個奧秘、無法尋求正確答案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為何在此?往哪裡去?各宗教有自己的詮釋,並以神話作為回應,而所有的差異都只是表達層次上的不同。

        儘管希克的論點也遭受諸多批判,例如學者認為其過於強調一致性且忽略不可化約之差異等等,希克仍然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與貢獻。在西方一神論思想主導的年代,希克讓宗教多元論成為哲學議題,提出「多元論應是所有宗教自身的內在要求」,使得世人對宗教有更多思考空間。

        蔡教授為本場演講所下的標題,「宗教多元論對宗教的探求」,是為了呼應希克所言,宗教是一種回應,而讀者在重讀宗教多元論,便是一種更積極的探求。最後蔡教授以自己對於台灣宗教環境的觀察作結,多元宗教對我們來說很自然,看似已在生活中實踐許多希克的想法;然而,蔡教授認為這種情況反而比較接近互不相干的共存,因此我們仍需要對這樣的理論基礎進行更多討論,各宗教應該要加入討論各種社會議題,並提出各自的回應,例如該如何對苦難的他者關懷等等。

        本場講座接近尾聲,由討論人孫效智教授對蔡教授的演講進行評論與反饋,孫教授的經歷與希克有許多類似之處,孫教授雖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卻不排斥與其他宗教接觸,更與其他宗教團體合作長期投入推廣生命教育,造福莘莘學子。以自身經驗為例,孫教授認為宗教之間不但應該尊重,更應該互相欣賞,實實在在地呼應了本場演講的核心議題。最後由現場聽眾發問,與現場三位教授激盪出一段特殊並引人深思的問與答,成為本場講座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尾。

        接下來「春季講座」還有更多精彩譯注等待各位讀者,包括3月19日〈形上學有未來嗎?康德的《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3月26日〈西田哲學與現象學《西田幾多郎哲學邏輯》〉,以及4月9日〈性、暴力、死亡交織:巴代伊的神聖情色變奏《情色論》〉。歡迎各位讀者踴躍參加,詳情請見活動網站

 


臺大翻譯所碩一    廖亭雲
 

 

小技巧報你知:若以FireFox觀賞本演講影片(mp4版),請暫時關掉附加元件中的Shockwave Flash(請至「工具」,打開「附加元件」,找到「Shockwave Flash」後改成「永不啟用」),可縮短等待播出時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