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洋酸化危機 人類難逃一劫

103/03/03 瀏覽次數 9619
如果你是位愛吃海鮮的饕客的話,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下將衝擊你的餐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的高級研究員麗莎‧蘇阿托尼(Lisa Suatoni)2013年10月就指出,儘管IPCC對氣候變遷的第五次評估報告爭議不斷,不過報告首度正視了碳排放對海洋造成的威脅。對海洋科學家而言,海洋酸化如同氣候變遷的「邪惡雙胞胎」,將影響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存以致於人類的糧食安全。
 
海洋吸收了大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碳,無私的奉獻卻也讓海洋本身逐漸酸化。如果碳排放速度不變,科學家預計到了2100年,全球淺層海水的酸鹼值與工業革命前的數值相比,將從8.2下降到7.7,對許多海洋生物來說,這等同跨過一條生存與否的界線。
 
尤其對那些生活在殼裡的生物而言,海洋酸化將是個大問題,例如珊瑚、螃蟹與牡蠣。當海水越酸,會加速碳酸鹽類的融解,而碳酸鹽類是形成貝類與珊瑚的外殼以及骨架所需的物質。隨著海洋酸化,他們的殼將變得更薄,延緩成長的速率,殼甚至消失導致個體死亡,威脅物種的生存。而對以這些生物為食的其他物種而言,情況也不太樂觀。對我們人類來說,海洋至少是十億人的蛋白質來源,海洋酸化可能在未來引起另外一種糧食危機。
 
以台灣西南沿海分布廣泛的養蚵業而言,目前雲林台西的養蚵業已經因六輕排水導致水質酸化飽受衝擊,未來若再加上大環境的海洋酸化趨勢,養蚵業所受的衝擊將更為巨大。養殖牡蠣除了擁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對於海岸地區的生態及相關產業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海洋酸化正威脅牡蠣的生存。
 
麗莎指出,面對海洋酸化的威脅,我們急須建立一套全球的觀測網絡,隨時監測各地海洋的pH值、溫度與溶氧量,並讓民眾明瞭酸化正深遠的影響海洋生態,尤其在那些脆弱的沿海地區,讓在地社群知道酸化的風險以及該如何有效減少損失是首要之務。
 
而在台灣,澎湖群島是海洋酸化首當其衝的地區,由於周圍海域水淺,大氣中的碳會持續和淺層海水混合,一旦酸化程度超過臨界值,將對當地珊瑚礁生態帶來災難。此外由於澎湖地處台灣與中國之間,同時受到兩地碳排放影響,政府應在致力於打造澎湖為低碳島的同時,將海洋酸化的監測機制納入,以作為台灣海洋酸化監測的前哨站。
 
與氣候變遷的延遲性不同,減少碳排放能有效且立即地減緩海洋酸化,這或許帶來一些希望。沒有人願意看到漁業走入歷史,如果希望以後餐桌上能繼續有魚蝦或螃蟹等海鮮美味,節能減碳就又多了一個充分的理由了。(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