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魚兒也看天吃飯?

103/02/17 瀏覽次數 8998
寒害不單純是寒流造成的,「寒」是冷的意思,在海洋地理上所牽涉到的事情很廣,當然也不會只在冬天才發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鄭明修指出,颱風也有可能造成海底世界的寒害。
 
颱風如何導致海水溫度降低?
 
2013年11月重創菲律賓的海燕颱風就有魚群被凍斃,鄭明修發現,這是因為湧升流(upwelling)的關係。湧升流是指海底洋流因遇到地形變化而上升的現象,因為水體溫度越趨近攝氏4℃密度就越大的關係,一般海洋的溫度會隨著海洋深度遞減,因此來自底層的湧升流竄上海面後會使得該區域的海水溫度降低,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如祕魯西岸的湧升流會帶來大量漁獲,因為湧升流會將營養鹽帶上來,浮游生物得以大量生長,進而形成豐富的漁場。
 
咦,這樣聽起來湧升流應該是對漁業很有幫助,為什麼颱風來的時候會適得其反呢?
 
颱風從台灣東方海面靠近,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海底洋流會撞上台灣的東北角,強勁的風速使得風浪極大,低氣壓使得海水表面上升,帶動深層湧升流,淺海溫度迅速降低的情況下,台灣東北角的魚類還是屬於亞熱帶魚種,如果表面海水溫度大約降到6℃到10℃,大量魚群便會被凍死。
 
此外,天氣造成養殖漁業的災害除了寒害之外,颱風或豪雨造成的淹水也會導致養殖池水滿,魚類溢出。2009年莫拉克風災,屏東地區淹大水,就發生這種養殖漁業的大量損失慘況,鄭明修於莫拉克後前往墾丁潛水,在他的視野範圍內發現上百隻從養殖池溢出的石斑魚,初入海域還不知道該怎麼在海底覓食,一個月後再看才開始學會食物鏈的法則,然而此時已經有許多人用魚槍在狩獵這些石斑魚,被鄭明修依國家公園法制止後才有幾條倖存,四年後潛水攝影家竟然在海底看到當時跑出來的石斑魚,已經長到1公尺了!
  
魚因為海水結冰被凍死?不,是因為「巴豆腰」
 
寒害的死魚並不是在冰中結凍而死,大家知道每種生物都有適合生存的溫度,但溫度高低並不會直接決定生物的生存狀態,那寒害究竟是透過那些事件而導致魚群大量死亡呢?
 
從基本的生理原理來說,對魚群生存的環境溫度過低會導致食慾下降,大幅降低抵抗力的情況下導致魚類死亡,此外,風浪大的時候海水混濁,能見度低使得魚群難以覓食,最後被餓死。所以在魚群開始出現「懶散」的現象,還可以用人工飼料餵養,等到翻白肚就來不及了。
 
寒流引發的另類災害

台灣北海岸也曾發生因銅藻而形成的寒害,銅藻也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馬尾藻,適合生長在溫帶地區,隨洋流從緯度較高的大陸沿岸漂過來台灣北部海域時,本來銅藻會因為溫度不適而死亡。
 
2010年壟罩台灣北部的連續寒流導致銅藻大量生長,海面上看起來只有少許浮出表面的藻類,但海底下其實密佈了好幾十公頃、短時間大量生長的銅藻,魚群被藻類纏繞住而死。更危險的是核一、核二廠抽海水冷卻爐心的進水口被銅藻堵塞,核電廠趕緊派怪手來清除銅藻。

這個問題最後還是由老天爺解決了,因為寒流走後陽光充足,海水溫度上升後,銅藻就自然死亡了。我們所生處的環境難以將自然和人類社會切割開來,我們在萬物共存的有機、無機環境下,交織出種種意想不到的現象。正好是這些現象危害到我們的生存或是生活需求,而引發了意料之外的天然災害。(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