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狗與狼

102/11/20 瀏覽次數 9865
家犬15號染色體上有個基因IGF1。2007年,一個美國研究團隊發現,與這個基因相關的DNA段落(包括啟動子、內子、外子)與狗的體型有關。進一步分析後,他們發現其中一個內子有個長達1萬個核苷酸的段落,與骨骼尺寸有密切的關聯。由於大部分小型犬都有同樣的核苷酸組合特徵(haplotype),學者相信在家犬的馴化史上,小型犬很早就出現了。

今年2月,這個研究團隊公布了另一個研究結論:灰狼的IGF1 相關段落,並沒有小型犬特有的組合特徵。但是中東灰狼的核苷酸組合變異性較大,因此中東可能是灰狼的發源地,而且小型犬的特有組合與中東灰狼有比較密切的親緣關係。

根據現有的證據,家犬是從灰狼馴養出來的,鐵案如山,應毋庸議。但是馴養的過程是一元,還是多元,就有爭議了。重建狗的馴化史相當困難,有好幾個原因。首先,英文dog這個字,可以指4種犬科動物:灰狼、胡狼(jackal)、美洲狼(coyote)、家犬。分類學上,牠們是犬科犬屬(Canis)的不同物種,可是彼此能夠交配繁殖。而人類分布全球,從當地的灰狼族群就地取材,並無困難。過去還不時發生家犬野放、回歸野生族群的事例,難怪不容易建立清晰的血統系譜。

家犬令生物學家感興趣,是因為家犬已有400個以上的品種,體型、形態都有巨大的差異。那些差異,在幅度上,至少表面看來,甚至超越了物種之間的差異。例如貴賓犬與狼犬,就很難想像牠們實際上是同一物種的不同品種。

而哺乳動物在中生代結束之後的趨異演化,是生命史的奇觀。在中生代,哺乳類是夜行動物,體型很小,不比家貓大。可是新生代初期,在1千萬年之內,現生哺乳類的主要類型都已演化出現,彼此的體型、形態有巨大差異,例如鯨魚與蝙蝠。因此,生物學家相信,研究家犬的馴化與培育過程,也許可以找到哺乳類快速趨異演化的關鍵機制。

到目前為止,對於家犬的研究仍然沒有重要的突破,因為還無法確定人類開始馴養家犬的時間。根據中東、歐洲、俄羅斯西部的考古證據,人在14,000~31,000年前開始馴養家犬。

事實上,4個犬屬物種的遺傳差異並不大。家犬的四百多個品種,即使表面形態與體型差異很大,基因組的差異卻很小。家犬不同品種間的差異,可能只是發育過程控制機制的差異。也就是說,只要很少的基因發生變化,就可能造成表面上像是截然不同的生物。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