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漫步雲端初體驗–認識雲端科技

101/10/17 瀏覽次數 23792
「宅男女神化身雲端科技,擺攤達人直呼漫步雲市集好神奇」、
「資策會:整合雲端建構新型態健康產業」、
「雲端閱讀,改善偏鄉數位落差」

每天我們都在各種傳播媒體上看到「雲端」這個詞彙,可是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雲端」嗎?。美國一個研究機構Wakefield Research在2012年8月針對約一千位超過18歲的美國人所做的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暴風雨會干擾雲端運算的進行;有約五分之一的人承認他們曾經假裝自己知道什麼是「雲端」(cloud);有超過一半的人說他們從來沒使用過雲端科技,但實際上這些人中有95%的人現在已經每天在使用以雲端為基礎的網路銀行、分享檔案服務、上臉書或推特等等。臺灣一家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在2012年9月,也針對三千多位網友的調查也發現,44%的人認為自己不太了解什麼是「雲端」。究竟「雲端」是什麼?這個火紅的名詞為什麼好像很熟悉,卻又不太了解?

話說當網路技術剛興起時,因為當時繪製網路示意圖時,習慣將網際網路的轉發過程抽象畫成一朵雲來表示,因此當更強大、更具智慧的網路運算方式興起,就被冠上了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名字。這樣的稱呼雖然頗富趣味,甚至帶有浪漫氣息,但卻也容易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無法從字面意義立刻領略雲端運算的內容。所以,先讓我們舉個例子來介紹雲端運算的概念。

2007年,美國紐約時報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瀏覽與搜尋文章,想要將它們自1851年創刊號至1922年底報紙全文的舊掃瞄檔轉換為PDF格式的檔案。在這長達72年的報紙裡頭,包含了超過1100萬篇的報導,甚至可以看到19世紀美國內戰的新聞。要處理這麼大量的資訊、轉換檔案格式,如果自己買設備、軟體來進行,不但勞民傷財,還得花上好一段時間。因此紐約時報將這個工作交給「亞馬遜」(Amazon.com)公司所提供的資料儲存與彈性雲端運算服務,透過網路連接後端100台虛擬伺服器的運作,只花費12小時及美金890元的代價,就把所有檔案轉換完畢。現在,你可以透過網路連上紐約時報的「時光機」(TimesMachine)網站,看到依時間排列的新聞文章檔案。試試看搜尋100年前1912年4月16日的紐約時報,你可以看到當天的頭條新聞是鐵達尼號撞到冰山後4小時沈沒海底的消息、部分生還者的名單及船長的照片。

紐約時報正是因為有亞馬遜公司雲端運算服務,才能快速完成檔案的轉換,滿足讀者對於瀏覽、搜尋資訊的期盼。由此可知,所謂「雲」指的就是網路,「雲」裡包含了組成網際網路必要的資料庫、媒體、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服務資源;而「端」指的是像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數位電視等使用者的「終端」,雲端科技是一種能透過網路連線來取得遠端主機提供服務的技術。

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少都用過Gmail、Hotmail或Yahoo的電子信箱,或用Picasa網路相簿來分享照片、用Facebook建立社群網絡,因為這些服務也是將資料儲存在遠端的網路伺服器中,然後透過網路來滿足使用者需求,所以其實大家已經大量在使用雲端科技了。雲端科技的應用確實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甚至具有改變未來生活的潛力。(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