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兒童與青少年腦中的語言網絡

103/06/10 瀏覽次數 3264

講演綱要

語意網路的運作,可以透過語言溝通中的意義使用來達成,文字的使用即為一例。使用中文在字形,字音,及字義的處理上,呈現與拼音文字(例如英文)不同的方式。這些語言處理上的差異,如何在孩童發展的過程中彰顯出來,使得我們可以理解文化差異如何塑造語言處理的神經機制,以及幫助我們探索語言功能缺陷的孩童的生理基礎。

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心理系周泰立副教授過去的研究發現以英文為母語的孩童,在處理字義時會在右腦半球的前額葉及左腦半球的顳中葉,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現神經活動增加的現象。以英文為母語的閱讀障礙孩童,在處理字音時會較健康的英文孩童在左腦半球的前額葉,呈現神經活動減弱的現象。臺大團隊近年的研究也發現以中文為母語的孩童,由於中文在字形與字義的對應較英文更為直接,在處理字義時會產生與英文孩童相同及相異的腦區活動,在左腦半球的前額葉及顳中葉兩個區域,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的神經活動也伴隨著增加。以中文為母語的孩童,由於中文的同音字數目較英文來得更多,在處理字音時會較英文孩童在左腦半球的前額葉產生更多的神經活動。

語言及發展的神經機制除了在特定的腦區產生特化(specialization),也會在不同的腦區之間產生神經活動連結(connectivity)的變化。臺大團隊的研究發現中文成人在處理字義時,負責語意提取的左腦半球下額葉至顳中葉,在神經活動的連結上會更活躍;目前則在探索語意發展的變化,是否在不同腦區之間的功能性連結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更緊密。

臺大團隊目前採用縱貫式(longitudinal)的長期追蹤研究,對於以中文為母語的孩童在神經系統運作的變化,能夠有深入且持續的觀察。目前也強化和臺大總區與臺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的合作案,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童(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自閉症患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及精神分裂患者 (schizophrenia)對應於同齡健康孩童及成人,在結構性與功能性連結的異同,進而瞭解孩童/成人的語意網路及對應的神經系統運作之異同。

講演內容整理

想到「椅子」,你會想到什麼?

心理學家運用「自由聯想」技術,探討人們腦中語言網絡的運作,周泰立教授引研究指出,當人們看到一個字彙:chair(椅子),大多數人都會連想到table(茶几)、seat(座位)、sit(坐)、furniture(傢俱)等與「功能、成份、材質、分類」有關的詞彙,但是,有些人會有與眾不同的反應,天馬行空的聯想可能代表獨特的創意,但也可能反映了具有精神疾患的腦部運作模式。

為深入研究人類大腦裡的語言結構,研究者用成對的字彙,讓受試者判斷此兩字的關聯性。結果顯示,人們普遍認為某些字彙具高關聯性(如刀、劍),但有些關連性則較低(如扣、敲)。當實驗者在判讀高關聯字時,大腦左側頂葉較活化,而在遇到低關聯字時,大腦左前額葉卻活化,一般認為,前額葉執行「思考、判斷」的功能,換言之,遇到低關聯字,受試者須多花費心思「判斷」兩字關聯程度。

語言運作時,活化的腦區以左腦為主,那是因為人腦有高度的腦側化現象,大多數人的左腦為強勢的心智運作中心。但在某些會發生思考紊亂、語言與社交功能退化的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患者身上,則發現了不同的活化狀況。

研究發現,讓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本文提到的自由聯想測驗時,他們的答題時間較長,且答案往往與眾不同,譬如從chair(椅子),聯想到boy(男孩)、color(顏色)、size(尺寸)等,作關聯字測驗時,會發現其右腦與左腦活化區對稱處,也會活躍起來。類似現象,也能在自閉症患者身上發現。

因此我們可以推敲,語言網絡牽涉到不同腦區的運作,而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腦運作也與一般人不同,相關議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除了對人類語言現象的探究,也為病友復健尋求契機。

全文轉載自「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兒童與青少年腦中的語言網絡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