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闇黑嗜血族

97/08/20 瀏覽次數 18738
天氣漸漸熱起來,蚊蟲也跟著變多。除了我們常見的登革熱病媒蚊之外,中南部的觀眾朋友一定還忙著打一種俗稱黑金鋼的小黑蚊。上個月南投縣政府宣誓滅蚊作戰,臺中縣市也開始防制宣導。到底這種小黑蚊到底是何方神聖,在這場人蟲大戰中,我們到底有沒有勝算呢?請看我們的科學大解碼。

內容大綱

研究人員伸出毫無遮蔽的小腿,不到幾分鐘,只見小黑蚊如餓虎撲羊一般一擁而上。這可不是二十四孝裡恣蚊飽血的橋段,而是昆蟲學家為了研究打倒小黑蚊的方法,使用的誘敵策略。

抓到最多的數量,大概才前幾個禮拜,大概二十分鐘一千隻以上,一千隻以上,其實應該更多,因為抓不完 。

每到夏天,這些小黑蚊就成了中南部民眾揮之不去的惡夢。而牠雖然被稱為小黑蚊,但牠其實並不是蚊子,而是另一種會吸血的昆蟲,臺灣鋏蠓(蛺蠓)。

臺灣鋏蠓的體長只有1.4毫米除了觸角和口器呈深褐色之外,頭部、胸部、腹部都是黑壓壓的。雌蟲的體型較大,也是突襲人類的元兇。吸飽了血的雌蟲,二到三天之後就可以產卵,繁殖力超強。

像這樣一隻小小的,牠可以生產大概五十顆,甚至我們有做過,可以產到八十顆卵那麼多。

到底臺灣鋏蠓是怎麼鎖定獵物的呢,科學家希望從氣味開始下手。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小黑蚊可以偵測得到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要像電影裡停止呼吸,就能騙過吸血小黑蚊。

牠們也可以感測我們人體的溫度,那另外一個的話,就是特殊的氣味。

我們體表會產生一些脂類,這些脂類被我們體表的細菌分解了以後,會產生一些脂肪酸。這些脂肪酸,他們就會偵測到這些信號,來做叮咬的動作。

從溫度、從氣味,臺灣鋏蠓有如配備精良的偵察機,怎麼樣就是找得到人類。除了針對成蟲的研究之外,科學家還從源頭著手,希望藉由阻斷幼蟲的食物─藍綠藻,來達到抑制小黑蚊的數量。八十五年前,日本學者首次發現臺灣鋏蠓,八十五年後,臺灣鋏蠓仍然威脅著人類。國內學者正從習性、基因、環境等各方面著手,正式向臺灣鋏蠓宣戰。
 
影片勘誤: 
1:46 「蚊子」更正為「小黑蚊」

 

 
資料來源
  • 2008年東森電視台《科學大解碼》第二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