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6月)是蘭嶼的飛魚季,科學三分鐘接續上個星期的主題,繼續深入為您介紹:飛魚的魚群為什麼會出現在蘭嶼附近的海面?另外,在飛魚季當中,原住民達悟族的習俗與傳統智慧,是否可以跟現代科學相互呼應呢?請聽今天的主題:海洋科學、飛魚與原住民文化。
飛魚的魚群為什麼會出現在蘭嶼附近的海面?
本集單元的科學顧問,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張水鍇告訴我們,這個問題可以從海洋的湧升現象來探討。
張教授:
湧升現象它是怎麼樣形成的?一個是風力造成的,就是風把表面的水吹走了之後,底下的水就會上來,做一個補償性的水流。那另外一個就是地形所造成的,比方說我們台灣東部海底很深,那黑潮水又急又強,當它往北碰到宜蘭一帶「高起來的」海底的地形的時候,就會把海底底下的水給帶上來,形成了一個湧升流。
那這個湧升流,它因為是把海底的水帶上來,它的溫度比較低,這是它的一個特性,另外一個特性是它把累積在底下的營養鹽都帶上來,營養鹽多,浮游生物基礎的生產率就會比較高,所以通常都會變成一個很好的漁場。
雖然科學家不認為蘭嶼、綠島這一帶有真正的湧升流,但是當黑潮的水撞過來的時候,這些島和附近的海底地形,也會造成類似的海流擾動現象,而帶來海底或沿岸的營養鹽,讓浮游生物增加,換句話說就是食物增加。
每年大約三到六月,蘭嶼附近的水溫適合飛魚產卵,加上海面食物又多,很適合繁衍後代,自然吸引了飛魚的魚群。而飛魚這類小魚多了,也就吸引其他較大型的魚過來,就如台灣東部很多的鬼頭刀和旗魚。
古老的智慧:飛魚季只准抓飛魚!
不過,這些漁業資源還是有限的,如何永續發展?蘭嶼原住民的古老智慧,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其中一個有趣的習俗,就是飛魚季不准抓別的魚。為什麼呢?當地居民陳明輝分享說:
抓飛魚的季節,其他魚都不能抓。為什麼?我⋯⋯出海一趟呢,一般的底棲魚類可能抓個一兩條⋯⋯可能抓五條你就要拍拍手了。可是呢,在飛魚季節你出去一趟,少則十條⋯⋯二十條、五十條、一百條都有,你不好好利用這段期間抓飛魚,那什麼時候才要抓?
所以這段期間呢,你其他魚都不能抓,意思是叫你說好好專心抓飛魚,什麼釣魚、射魚都不可以,剛好呢,這個時候我們附近底棲魚類是不是得以復育?等到飛魚季節過去之後,牠們也長大了,可以回過頭來繼續抓牠們,是不是永續的啊?
所謂生態保育,是現代的觀念,原住民的長者根本不曾聽過。但傳統習俗的作法,卻符合海洋生態的永續思維,跟現代科學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也顯現出古老智慧的價值。
今天的科學關鍵字,就是:
湧升現象,或者搜尋「湧升流」 upwelling。您可以透過關鍵字,進一步查詢或做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