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與生物多樣性: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105/06/06
瀏覽次數
1569
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話說從頭
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設立,代表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仍有不足之處。為了有效評估世界各國執行生物多樣性保育、減緩流失速度的成效,生物多樣性公約祕書處與諸多國際組織成立生物多樣性指標伙伴關係,設計一系列的生物多樣性指標,做為檢視全球及各國保育成效的基礎資訊。
台灣雖然不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但仍需積極參與會議、執行公約所要求的目標,展現我國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努力與決心。我們以鳥類為主要對象,以鳥類族群量的變化趨勢為指標,首先於2009年以公民科學為機制執行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reeding Bird Survey Taiwan, BBS Taiwan)。
在台灣諸多來自民間社團、大專院校及政府部門的共同合作下,BBS Taiwan至今已經執行了6個年頭,每年完成將近300個樣區。接著,台灣鳥類生產力與存活率監測(The Monitoring Avian Productivity and Survivorship program, Taiwan; MAPS Taiwan)的執行,強化了台灣繁殖鳥類的繁殖及存活資訊,與BBS的調查資料相輔相成。
隨著繁殖鳥的監測計畫逐漸上軌道之後,許多鳥友紛紛提到水鳥和冬候鳥尚缺乏公民科學監測。在一場BBS的說明會結束後,花蓮的鳥友這樣跟我們說:「如果有水鳥或冬候鳥的數鳥或調查活動,一定要通知我們喔!」從國家保育責任(national responsibility)的觀點來看,一個國家負擔最重的保育責任是特有種及特有亞種,其次是繁殖鳥,接著依序是冬候鳥、過境鳥及迷鳥。目前繁殖鳥的監測系統已經建立的差不多了,仔細一想,是啊,應該關注每年到訪的訪客:冬季鳥類了!
靈機一動
先針對水鳥和雁鴨為對象著手規劃,嘗試在幾個濕地執行。但是,調查方法、大群鳥類的數量估算、地點的呈現,以及棲地環境的描述都遇到一些問題。後來,當回顧到30年前的「新年鳥類調查」以及墾丁國家公園執行二十餘年的新年鳥類調查,或許重新啟動新年鳥類調查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新年」期間正好是大多數過境鳥早已離開,台灣的鳥類以留鳥和冬候鳥為主要成員的時期,是個反映台灣冬季鳥類狀況的好時機。「新年」所象徵的團圓、團聚,藉由這個充滿團圓氛圍的時節,每年固定的數鳥活動正好能讓全台灣的鳥友齊聚數鳥。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發想來自於美洲行之百餘年的「聖誕節鳥類調查」,聖誕節鳥類調查是全球最早的公民科學計畫,在1900年由美國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的鳥類學家佛蘭克‧查普曼(Frank M. Chapman)所發起,至今已經執行了114年。
參與者在每年冬天,在半徑20公里的圓內,記錄觀察到的鳥類種類及數量。起初執行鳥類調查時只有27位觀察員,在美國和加拿大共25個樣區執行。在第101次調查,也就是2000年到2001年的冬天,已經有52,471位觀察員分別在西半球17個國家內的1,823個樣點調查。最高紀錄曾在一個樣區記錄250種鳥類。
在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路線(East Asia-Australasia Flyways)上,候鳥的數量大致呈現下降的趨勢,水鳥中約有62%物種的族群量顯著下降。中國清華大學的馬志軍博士發現中國沿海濕地因為農工業的開發所需,築起近38,000公里的人工海堤,幾乎涵蓋中國所管轄的海岸,長度超過萬里長城,因而稱為「新長城」。中國近年 60%的國內生產毛額來自沿海13%的土地,也意味著海岸面臨嚴重的開發壓力。
中國沿海的濕地大幅流失,對於遷徙水鳥是相當巨大的衝擊。在全球的鳥類遷徙線中,東亞—澳洲遷徙線中所涵蓋的受威脅水鳥的比率最高(19%),「新長城」威脅了全球超過25%的水鳥。
聖誕節就相當於我們的新年,也是團聚的時間。為了維持這個輕鬆愜意的氣氛,避免使用「調查」或「監測」這樣的嚴肅且像在工作的字眼,因此把「新年鳥類調查」改為「新年數鳥嘉年華」,成為老少咸宜都可輕鬆參與的活動。讓鳥老大、鳥伙伴、鳥鄉民等所有的參與伙伴,能以幾個簡單的方法把一同賞鳥的成果記錄下來。這一份賞鳥紀錄不僅是共同賞鳥的回憶,也承載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寶貴資訊。
初試啼聲
2013年7月,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組成籌備團隊,確立目標後著手規劃數鳥方法、地區劃設、時間等「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草圖。新年數鳥嘉年華的宗旨是希望在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兼具研究、教育及休閒的活動,因此數鳥方法、時間與地點都盡可能以方便、簡單、有效為設計原則。數鳥的時間與地點盡可能每年固定,數鳥以盡力避免對相同個體重複計數,並以呈現整個樣區圓內的鳥類組成為原則。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目標是:記錄我國冬季的鳥類狀況;環境教育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鳥類、觀察鳥類、關注環境;提供輕鬆愜意且深富意義的休閒活動。
時間—勢必要涵蓋新的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元旦這一天。設定的期間是每年國曆1月1日前後兩個周末,從中選定一天舉行,數鳥時間至少須涵蓋一天中的6小時,不同年間的調查日期盡可能接近。
地點—範圍是一個半徑3公里的圓,稱為樣區圓,以圓心座標為代表,設定後不再改變位置。樣區負責人可以自由選定喜好的地區劃設樣區圓,唯須避免與其他樣區圓重疊。在樣區圓中,選定地點、路線、區域做為每年固定重複的數鳥地點。雖然比較辛苦,但是鼓勵盡可能在數鳥時間內把樣區圓內的各個角落都仔細清查,尋找從未發現的鳥類熱點。
伙伴招募
鳥老大,也就是樣區圓負責人,是新年數鳥(NYBC)的靈魂人物。鳥老大的任務包含設定樣區圓、招募各路英雄好漢、協調並選定數鳥日期、分配團隊中伙伴的數鳥任務:規劃整個樣區圓內的數鳥位置、路線、範圍與數鳥方法,以及最後的數鳥成果回報。
鳥伙伴,是具有相當鳥類調查經驗與鳥類辨識能力的伙伴,能獨立執行數鳥,也能提攜後進的箇中高手。鳥伙伴可分散至不同路線,同步進行數鳥活動。
鳥鄉民,是任何參與伙伴都能擔任的身分,不論經驗能力都可參與數鳥活動,學習新知、享受樂趣。
數鳥方法
沿線調查—沿設定路線以固定的速度(約1~2 km∕hr)前進,沿途記錄兩側目擊與聽到的所有鳥類的種類及數量。
群集計數—在樣區內視野良好且觀察方向順光的觀察點,以望遠鏡掃視,記錄樣區內所有鳥類的種類及數量。觀察點之間的距離是調查者輔以望遠鏡可正確辨識鳥及計算數量的距離。
地區搜尋—在設定的調查區內,調查員在一定時間內對這區進行完整的鳥類調查,這調查法可在調查區域內任意行走。
附加紀錄—在非規畫調查樣線∕區或走回頭路記錄到的鳥種均屬之。
首年成果
2014年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在16天內,由 89 位樣區負責人,509 位自願參與者,在涵蓋我國台澎金馬地區的 122 個樣區圓內執行,覆蓋面積將近國土的 1∕10。活動期間共記錄了292種鳥,包含24種特有種、54種特有亞種;139種留鳥、128種冬候鳥、59種過境鳥、6種迷鳥、14種引進種;包含瀕臨絕種保育類6種、珍貴稀有保育類 40種、其他應予保育類12種。
在鳥種豐富度(bird species richness)方面,以龍鑾潭(104種)、南澳(90種)及鰲鼓(81種)為前三高者。留鳥的鳥種豐富度前三高的樣區圓分別是曾文水庫(59種)、龍鑾潭(57種)及南澳(56種)。冬候鳥的鳥種豐富度以龍鑾潭最高(50種),接著依序是鰲鼓(47種)及竹安(41種)。
在豐度(abundance)方面,所有樣區圓的豐度以布袋最高(9,696隻次),接著是竹安(9,260隻次)和茄萣(7,720隻次)。留鳥的豐度前三高的樣區圓依序是三民(6,505隻次)、關渡(4,835隻次)和埔里(3,829隻次)。冬候鳥的豐度前三高的樣區圓依序是布袋(8,865隻次)、宜7線(7,287隻次)和竹安(7,209隻次)。
冬季時期,無論從鳥種豐富度或豐度來看,濕地(如龍鑾潭、鰲鼓及蘭陽平原)和淺山地區(如南澳及曾文水庫)都是重要的鳥類熱點。我國位於低緯度地區,溫度雖然有季節變化,但差異遠小於高緯度地區,往熱帶遷徙的夏候鳥(17 種)遠少於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冬候鳥(179 種)。因此,冬候鳥的加入大幅改變我國的鳥類群聚組成,提高了鳥種豐富度及豐度。
由於台灣的冬候鳥大多由雁鴨科、鷺科、鷸科、鴴科、長腳鷸科、鷗科等以濕地為主要棲地的鳥類,以及鶯類、鶇科、 鶺鴒科、鵐科等以草原、農田及淺山森林為主要棲地的鳥類所組成,再加上從中高海拔地區降遷至低海拔山區的鳥類,可能因而使淺山及沿海濕地成為冬季時的鳥類熱點。冬候鳥的族群量通常相當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資源,可能是使龍鑾潭地區、西南沿海、蘭陽平原等大面積的濕地環境成為冬候鳥熱點的主要原因。
第二年成果
有了第一年的經驗及伙伴的迴響與建議,數鳥活動做了些許調整。最大的調整是活動期間增加為23天,在967位鳥友的共襄盛舉下,樣區圓數增加到132個,其中就有6個樣區圓在金門、馬祖與東沙群島,數到的鳥種數從292種成長到319種。日本鳥友也響應活動,在九州設樣區同步數鳥。若無各地民眾的響應,2015 年便無法展現更進一步的成果。
2015年的代表鳥種是小水鴨,之所以用雁鴨為主題,是感於近年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水鳥數量大幅下降,度冬棲地嚴重流失,華江橋以往上萬小水鴨度冬的盛況已不復見。雁鴨是與人類生活非常密切的鳥類,無論在餐桌、服飾、寢具、詩詞、文創、戶外休閒,都少不了雁鴨的身影,但是自然中的野鴨卻正在快速消失。因此,希望藉由數鳥活動更關心我們的環境與雁鴨。
2015年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於23天內,由104位樣區負責人、967位自願參與者在涵蓋台澎金馬地區的132個樣區圓內執行,較2014年增加10個樣區圓,覆蓋面積是國土的11.71%。活動期間共記錄319種鳥,205,319隻次的鳥類,包含27種特有種(100%)、55種特有亞種(95%);包含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8種、珍貴稀有二級保育類46種、三級其他應予保育類12種。
在鳥種豐富度方面,前五高的樣區圓依序是:龍鑾潭(106種)、關渡(97種)、香山濕地(96種)、南澳(94種)、鰲鼓(90種)。在豐度方面,前五名分別是:布袋(14,531隻次)、茄萣(13,878隻次)、利澤簡(7,967隻次)、香山濕地(7,953隻次)、鰲鼓(7,798隻次)。
在108個兩年都有調查資料的樣區圓中,共有12個樣區圓的鳥種數減少 10種以上,18個樣區圓的鳥種數增加10種以上。在鳥類豐度方面,共有10個樣區圓的鳥種數減少1,000隻次以上,10個樣區圓的鳥種數增加1,000隻次以上。在數量大幅下降的鳥種方面,黑腹濱鷸(Calidris alpina,2,837隻次)、小水鴨(Anas creeca,2,039隻次)、麻雀(Passer montanus,1,968隻次)、太平洋金斑鴴(Pluvialis fulva,1,823隻次)、黃頭鷺(Bubulcus ibis,1,691隻次)、棕沙燕(Riparia chinensis,1,166隻次)和東方環頸鴴(Charadrius alexandrinus,1,060隻次)的調查隻次比去年減少1,000隻次以上。
2015年數鳥活動共記錄21種,25,357隻次的雁鴨,與2014年記錄19種,25,479隻次的雁鴨相比,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在數量紀錄方面,赤頸鴨增加688隻次、琵嘴鴨增加1,023隻次、紅頭潛鴨增加145隻次、鳳頭潛鴨增加432隻次,但是小水鴨卻減少2,039隻次。在今年的努力量大幅增加的狀況下,小水鴨的數量仍大幅下降,是個極需關注的警訊。
在鳥種豐富度與豐度變化方面,從樣區圓的角度來看,可能因努力量的差異,或兩年的調查日當天天氣狀況不同所致。然而,從各鳥種的角度來看,在今年努力量大幅提升的狀況下,仍有部分鳥種的豐度下降達1,000隻次以上,很有可能是族群量大幅下降的警訊。
未來展望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第二年的調查成果,參與人數、涵蓋空間及調查時間都高於第一年。「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以公民科學的方式執行,可有效觀察冬季時普遍和不普遍的留鳥及冬候鳥。努力量相關因素都提升之後,調查到的鳥種豐富度與豐度都有所提升,顯示這項活動適合了解台灣冬季鳥類相的狀態及變化趨勢,值得長期實施。
2016年的主題是來台灣過冬的「鷗」,通稱為「度冬鷗」,共有14種,以「黑嘴鷗」為代表鳥種。「黑嘴鷗」是東亞特有的鳥種,在渤海灣及南韓沿海繁殖,台灣是重要的度冬地。2006年估計數量是7,100至9,600隻,保育等級是「易危級」,也是「遷徙物種公約」中的「受脅的遷徙物種」。2007年,在江蘇省的鹽城國家珍禽自然保護區,黑嘴鷗的繁殖數量從1992年的1,300隻下降至575隻。近年來東亞的鷗數量持續下降,主辦團隊期許透過這活動讓大家更認識度冬鷗所面臨的困境,關注這群在台灣度冬的鷗。
目前僅執行兩年,尚無法理想反映台灣冬季鳥類種類與數量的變化趨勢。雖然難以明確認定影響鳥類族群數量變化的因素,而且無法分析變化的顯著性,調查樣區涵蓋範圍廣大且同步性高的台灣新年數鳥調查,在兩年之間的調查結果便可快速產出值得注意的預警訊息。未來若能持續執行,將可建立完善的冬季鳥類監測系統,監測東亞—澳洲遷徙線候鳥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