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紅毛猩猩也有「文化」?
102/05/14
瀏覽次數
10972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二○○三年一月三日,研究紅毛猩猩的學者,指出紅毛猩猩也有「文化」,就是「透過社會過程學會的行為模式」。這篇報告,又點燃了知識界對於「人獸之別」的興趣。其實,人獸之別是個古老議題。在西方,雖然學院裡演化論已是正宗學術,學者與知識大眾並未因而喪失討論這個問題的興趣。
東西之別
說起人獸之別,東方與西方的傳統看法截然不同。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也就是說,孟子認為人與其他禽獸並沒有本質的差異。那麼,為什麼古人又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因為古人相信,聖人創制了「禮教」,將自然世界轉化成人文世界,人獸就分途了。
西方就不同了,根據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的共同經典《創世紀》,宇宙森羅萬象都是神創造的。可是,在萬物中,神「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人受神的恩賜,「後代遍滿世界,控制大地……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換言之,人與獸有本質的差異。
因此,西方自十八世紀興起的「人類學」,將人當作自然界的一份子,想找出人類的自然根源,其實是頗富「革命氣息」的嘗試。
自然史
我們不妨以十八世紀英國文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的長詩〈論人〉(An essay on man, 1733-1734)來說明,人類學家的雄心是多麼不合時宜。追溯西方生物演化思想淵源的學者,就經常引用這首詩。
波普本想寫一本「巨著」,討論人、社會、自然的關係,這首詩算是導論。但是他沒有完成大作,只有這詩傳世。他所刻畫的人類,是這副德行:
置身於不上不下的夾縫中,
大愚若智,蜉蝣自雄,
自命懷疑論者,卻似無所不知,
自詡堅忍不拔,卻又孱弱難當,
擺盪兩端,不知該起還是該伏,
不知要自命為神還是獸,
不知靈肉之間如何取捨,
生只是為了死,論理注定犯錯。
在行家眼中,這首詩膚淺而無創意。因為所謂人處於「不上不下的夾縫中」,源自古希臘「存有之鏈」(chain of being)的概念,指宇宙間的萬象是完滿而連續的,並有一差序格局貫串其中,從最完美的存有形式到最不完美的,一應俱全。這個觀念在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作品中就辨認得出來,與基督教教義也相容,只要將聖經中的上帝視為存有之鏈最完美的端點就成了。
可是波普的詩立刻就受到衛教之士的攻擊。問題出在「人的地位」,波普似乎暗示人介於神與獸之間,這種想法並不討好。人有機會成神嗎?這是狂妄。人有獸性嗎?這是褻瀆上帝。因為在所有受造物中,人是上帝「按祂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衛教之士的確是有識之士。波普的看法反映的是,存有之鏈的傳統觀念正逐漸與方興未艾的「自然史」融合,而自然史最後在達爾文手裡變成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學。
所謂自然史,源自「地層是在時間中堆疊的」認知,因此,不同的地層代表不同的地球史時期。而不同的地層中,包含的生物化石不同,表示不同的地球史時期有不同的生物相。換言之,地球上的生命也有一個發展「歷史」。地球史加生命史就是自然史。
第一位將自然史有系統地整理發表的,是法國學者布丰(Buffon, 1707-1788)。他的《自然史》自一七四九年起出版,到一七六七年已達十五冊,他過世前又出了七冊(他身後,再由他人續了八冊)。由於布丰文筆優美,這部書立刻暢銷一時。
可是布丰運用「存有之鏈」的方式,立刻引起了衛教之士的側目。他在序論裡明白地說:認真地研究自然之後,我們獲得的第一個真理,也許會使我們人類更為謙遜。這個真理就是,人應將自己視為動物界的一份子。因此就能體會動物的本能也許比人類的理性更為確定,動物的行為比人類的更令人欣賞。
一七五○年二月六日、十三日有一篇書評在巴黎發表,就是針對《自然史》散播的「毒素」。書評者並指出這部書裡,也有「波普〈論人〉中妨害世道人心的系統」,波普置人於動物之列,將人視為動物之首就滿意了。大家都認為人是有理性的;但是他卻費勁證明動物的本能比理性還確實,……,這些言論今日讀來仍然熟悉得很。問題的核心仍是: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這是人類學的根本問題。
靈長類行為研究
十八世紀,西方科學界就已經將人類列入靈長類中。十九世紀中,英國解剖學家赫胥黎發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1861),指出人與猿相似的程度,大於猿與猴相似的程度。但是人與猿在行為上究竟有什麼差別?學者直到二次大戰,只在實驗室中研究過黑猩猩,沒有在田野中系統地觀察過野生猴、猿的行為模式。
現代靈長類行為研究,可以說是傳奇人物李基(L.S.B. Leakey, 1903-1972)促成的。李基自一九五○年代起,就在坦干依克(今坦桑尼亞)奧都外(Oduvai)峽谷搜尋「人類祖先」化石。他早就信心滿滿,認為非洲是人類的演化搖籃。因此,他除了搜尋人類祖先化石、發掘古人類遺址,對於研究人類演化的方略,胸中已有定見。李基認為,為了了解人類演化的早期階段,一定要先研究靈長類在自然棲境中的行為。
李基最為人樂道的成就,就是促成三位女性研究大猿的事業:英國人珍古德研究黑猩猩,美國人佛西(Dian Fossey, 1932-1985)研究大猩猩(一九八八年的電影《迷霧森林十八年》,就是她的故事),加拿大人郭蒂卡(B.M.F. Galdikas, 1946-)研究紅毛猩猩。
珍古德
珍古德十八歲高中畢業,沒有上大學,到秘書學校受了訓練,就投入職場。她後來因緣際會,接受李基的邀約,到坦桑尼亞岡貝保留區研究黑猩猩。
珍古德在一九六○年七月中抵達岡貝,直到十月,黑猩猩才開始「接納」她,不再一看到她就驚慌跑開。這是她研究生涯最重要的突破。不久,她就有兩個重大的發現:十月三十日,觀察到黑猩猩食肉(豬);十一月四日,觀察到黑猩猩製作工具、使用工具–釣白蟻。
這兩個發現動搖了人類學界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兩個假設。研究人類自然史的學者,一開始就會面臨的問題是:人類身無利器,憑什麼披荊斬棘,成為萬物之靈?根據傳統的看法,答案是:人類會製作工具,並合作狩獵,才殺出一條生路的。珍古德的報導,立即轟動學界,也引起媒體的注意。一九六一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開始贊助珍古德的研究經費,並大幅報導她的成就。於是珍古德就成了傳奇人物,對於女性進入這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是個莫大的誘因。現在美國的靈長類學者,有一半是女性。
文化
起初,人類學家還認為「文化」是人獸的分野。可是,學者發現日本獼猴、黑猩猩也有類似文化的族群行為模式;棲境不相鄰的族群,行為模式就不同。學者仔細分析過觀察資料後,判定那都是透過社會學習而形成的行為模式,不是個體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自己學會的,也不是族群成員受同樣生態條件制約的「自然反應」。
現在這篇紅毛猩猩也有文化行為的報告,特別引人注意,是因為紅毛猩猩是非常孤獨的猩猩。牠們不像黑猩猩或獼猴,群聚在一起生活。成年的雄性,有非常強烈的領域感,只要見到其他雄性出沒,就會上前驅趕。一頭成年雄性的領域中,通常有幾頭雌性生活,可是雌性彼此也不聚在一起。通常,雌性與未成年的孩子相依為命,是紅毛猩猩主要的「社會行為」。
可是,現在學者卻發現,生活在婆羅洲、蘇門答臘六個不同棲息地的紅毛猩猩,各有各的「文化」。例如婆羅洲的一個森林裡,紅毛猩猩在築巢睡覺前,會發出一種特別的聲音,當地幾乎每頭紅毛猩猩都這麼呼叫。而另一座森林裡,紅毛猩猩總是安靜地入睡。
現在學者的課題是,找出這些大猿創制文化的方式:既然紅毛猩猩是極為孤獨的大猿,牠們是怎樣形成「文化」的?
深度閱讀
van Schaik, Carel P.,
et al.
(2003) Orangutan cultures and the evolu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Science
,
299
, 102-105.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2月,362期,70 ~ 72頁
達爾文(35)
演化(120)
紅毛猩猩(3)
黑猩猩(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