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恐龍怎麼生小孩
96/02/05
瀏覽次數
16739
程延年
|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
恐龍到底怎麼生小孩,是一個老少咸宜的迷人問題。「生殖生物學」是古生物學家近年來最熱門的研究課題,從單一顆卵子到生命多樣性的繽紛多采,演化發育生物學(暱稱Evo Devo)正掀起了演化論戰的第3次大革命,引申到爬行動物的恐龍如何交配、產卵、築巢、孵化、發育成長,古生物學家正抽絲剝繭試圖找尋答案。
Evo Devo的嶄新革命
生命的壯闊,關鍵在於如何從單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上億細胞的動物軀體。一個世紀以來,想要打開胚胎的這個黑盒子,是生物學上的一盞聖杯!
一個半世紀以來,演化的連續劇碼像三幕劇式地一一展開。第一幕在150年前,經由達爾文╱華萊士的洞見,生命肇始於微,而持續地演化中的無窮的「形」最是美艷。第二幕於1930至1940年代,建構了當代綜合理論,結合了古生物學、遺傳學與系統分類學3個領域,誘發建構起一個非凡的整合演化理論。第三幕是最近20年的成就,演化生物學家們洞悉胚胎學與演化發育生物學的奧祕,在基因層級上提供了誘發動物的形與多樣性的祕辛。
生殖生物學揭密
恐龍屬於祖龍類群中的一個家族系譜,而祖龍類群分為兩大支系:即脛踝類群,包括鱷及其親戚,以及鳥頸類群,包括翼龍、恐龍與鳥類。恐龍與現生的爬行動物一樣,有著雌雄性別的差異,生殖的第一個步驟是交配行為。陸棲爬行動物的交配行為,一般而言是呈保守型的,通常雄體從後方騎駕到雌體身上,精子因而得以傳遞到雌性母體內。古生物學家根據暴龍骨盤與尾椎前方椎體差異構造,推論雄性具有插入器官以及提供陰莖活動的必要功能。
第二個層面,涉及到恐龍寶寶是如何生出來的?古生物學家認定所有恐龍可能都是卵生的,因為所有現生祖龍類群的鳥類與鱷類都產卵,同時目前已經發現不同類群恐龍的蛋化石。脊椎動物的演化,從水棲的魚類產下為數眾多的軟質卵,在水中孵化,到螈類奮力登陸,在水及空氣兩域之間優游,最終依然要回到水塘中產卵、孵化,這是諾曼地登陸的第一步,建立起先鋒式的灘頭堡。
接著,第一顆羊膜卵的演化創生,是陸棲脊椎動物演化關鍵性的大躍進。羊膜包裹的胚胎、卵黃、尿囊與鈣質的硬殼,像是縮影的汪洋,能讓動物從此切斷戀水的情節,全然登陸成功。這是石炭紀早期,大約3億5千萬年前的故事,也是我們所熟知的「爬行動物類群」,在中生代時期稱霸地球前的第一道曙光。
接下來就牽涉到恐龍複雜的親子照應行為,包括了孵化前的築巢、孵蛋行為,以及孵化後的餵食與護巢行為兩個部分。根據近半世紀以來,分別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蛋山」所發掘到慈母龍群的棲地,以及在蒙古戈壁的竊蛋龍群棲地,恐龍學家開始推論,在恐龍中某些支序的家族中,可能有複雜的育子護巢行為。而從現生鳥與鱷類的複雜親子照應行為,推論牠們具有共同的祖龍類祖先型,這種行為特徵顯然僅僅演化一次,因而中生代祖先型的恐龍也可能共享著這種獨特的行為模式。
演化與生態環境互動推移,各種多樣性的爬行動物因而衍生出各自巧妙的生殖策略,以適應棲境。像是我們熟知的魚龍家族,優游於汪洋海域,把胚胎幼子保留在體腔內,成了胎生的例證。筆者等在2004年發表於《自然》期刊的論文,是根據貴州龍的腹中胚胎幼子,推論所有重新下水的爬行動物,都可能趨同演化成為胎生的生殖策略。
胚胎與幼子的化石證據極為罕見,因為牠們脆弱纖細的骨骼通常難以保存。但是因緣際會,古生物學家竟幸運地挖掘到這種罕見的化石。像是1994、1998年在美國蒙大拿州先後發掘到的奔山龍與慈母龍的蛋中胚胎;1994年在蒙古戈壁發掘到的竊蛋龍胚胎;1998年在阿根廷發掘到的蜥腳類胚胎及皮膚化石;以及2005年,在非洲南部發掘到最早期巨椎龍的10公分胚胎化石,完整捲曲在一枚蛋中,真是令人驚艷!
取卵焉需殺雞
最近10年來,演化生物學領域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就是恐龍是鳥的直系祖先。簡單地說:雞就是鳥,鳥就是恐龍。這個概念可以回溯到一個半世紀前,一位了不起的博物學家赫胥利的思維。恐龍怎麼生小孩?要觀察腹中的卵,而取卵卻無需殺雞。
筆者的研究團隊在2005年的《科學》期刊中,發表了一篇有關竊蛋龍腹中雙卵的論文。根據發掘自江西紅城盆地的一塊紅色砂岩包裹的標本,經過精心修復,浮現出罕見的竊蛋龍骨盤椎體,聯接著部分的後肢腿骨以及部分的背椎與尾椎。最讓人興奮的是,在產道位置保存了一對長橢圓形的蛋。這是科學上首次發現恐龍腹中保存著完整的蛋!
這個證據所獲得的重要結論是:竊蛋龍類演化出成對輸卵管,就像祖先型的鱷類一樣,而每個輸卵管一次僅發育單一顆蛋,就像進階的鳥類一樣。這個原本是個失落的環節,把原始的鱷類與進階鳥類的生殖策略串聯起來。
竊蛋龍長橢圓形蛋是受制於封閉型的骨盤所致,鳥類則具有開放型骨盤,能產下單一顆近球形的蛋,這是在恐龍演化至鳥的過渡期中,對於生殖系統與策略上關鍵性的一步,強化了鳥源自於恐龍祖先系譜的假說。7千萬年前恐龍母親子宮內的一對有殼卵,誘發了恐龍到底怎麼生小孩的第一步。接著,蛋中傳奇揭開胚胎發育成長的序幕。
雞蛋裡挑骨頭
想要在雞蛋裡挑骨頭,傳神地描述了恐龍生殖古生物學家終其一生的企圖與耐性。1996年5月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故事,刊載了一隻恐龍蛋中安詳熟睡的胚胎模型。這個「巨型長形蛋」是在中國河南西峽地區發掘到的一件罕見化石,初步鑑定是鐮刀龍類的胚胎幼體。在恐龍蛋中發掘胚胎幼體脆弱又纖細的骨骼,是力與美的極致。
2005年7月號的《科學》期刊中,刊載了一件迄今最古老(距今約2億年前,侏羅紀早期)的蛋中胚胎化石,那是發掘自南非地區,屬於原蜥腳類的巨椎龍幼體化石。幾近完整保存,體長僅十餘公分的幼子捲曲在直徑6公分的蛋中,那是2億年前影像的定格,真是不可思議!
筆者的研究團隊從2002年開始,先後在江西與河南地區發掘到一系列的恐龍蛋化石,透過現代科技電腦斷層掃描的神奇透視,陸續探測到隱身在硬殼內的胚胎幼體骨骼。不同類型、大小、紋飾的恐龍蛋,只有在胚胎發現並修復研究後,才能確定它們到底是什麼恐龍生下的蛋,也才能進一步探究恐龍從生蛋、孵化、成長發育這一稱為「個體發育」的連續進程。
可能更讓人驚艷的是,在整窩的蛋巢中,發現到即將孵化完成,尚未破殼而出的胚胎幼子,靜靜沈睡在億萬年前的化石窩巢溫床中。雞蛋裡挑骨頭,是古生物學家吹毛求疵的個性與堅持。
竊蛋龍到底孵不孵蛋
恐龍生小孩這個有趣的議題,可以拿竊蛋龍的一個案例,來述說這個迷人的故事。回溯到1922年的9月,紐約自然史博物館第3次中亞探險之旅,在安德魯斯的領軍下,到達戈壁的火燄崖,闖進了一座7千萬年前的化石寶庫。第一窩恐龍蛋在隔年7月首度挖掘面世,多達13顆呈現輻射狀排列的長橢圓形蛋,上面壓著一件殘缺不全的恐龍骨骼化石,後肢的利爪暗示著這是一隻食肉類恐龍的殘骸。
由於戈壁埋藏著為數眾多的原角龍化石骨骼,古生物學家自然合理地推論,這窩蛋是原角龍的窩巢。而那一件殘骸呢?古生物學家奧斯博恩經過精心修復研究之後,推斷這隻沒有牙齒但具堅硬嘴喙未命名的恐龍,是在一次突襲原角龍窩巢時,不幸遭逢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而命喪巢穴之上,因而很傳神地命名為竊蛋龍,種屬的拉丁文原意是「鍾愛原角龍蛋的竊賊」。這是恐龍怎麼生小孩迷人的第一幕。
竊蛋龍這個支序家族,在最新支序分類系統上屬於獸足類的手盜龍一支。牠與鐮刀龍類、傷齒龍類以及暴龍類合起來都是現生鳥類群最親近的親戚,這意味著在系譜樹上,牠們或許共同享有著衍生的特徵,包括骨骼的構造、行為的模式與生理的特徵。果真是如此嗎?讓我們接著看第二幕。
從竊蛋龍命名定調後的70年間,牠始終是恐龍家族中惡名昭彰的竊賊。1993年7月,另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再度遠征戈壁荒漠,在烏哈托格的小山丘,闖進了另一座化石寶庫。諾瑞爾博士發現第一顆原先鑑定為「原角龍」蛋的胚胎幼體化石,經過精心修復後,赫然發覺竟然是一隻竊蛋龍的胚胎,捲曲在長久以來被誤判為原角龍的蛋殼中。
緊接著幾天後,更驚人地發現一隻成體的竊蛋龍趴臥在一窩二十多顆蛋的窩巢中。這件罕見的化石標本成為1995年《自然》期刊的封面頭條故事。
諾瑞爾大膽下了結論:竊蛋龍不是偷蛋的竊賊,否定了1923年的推論;竊蛋龍一如現生鳥類會孵蛋。就這樣建構起一個嶄新的假說,澈底改變了我們對竊蛋龍傳統的觀點。
故事持續推演,1997年後,在中國陸續發掘到長了羽毛的恐龍。包括竊蛋龍家族成員在內,這些恐龍以現生鳥類孵育的姿態,為窩巢中的蛋提供了必要的溫度,遮蔽了烈日的烘烤,擋住了強風暴雨的摧殘,以及保護免於掠食者的盜取。
根據戈壁的罕見標本與羽毛覆體概念的催化,克拉克與諾瑞爾在2001年進一步推斷竊蛋龍全身覆蓋著羽毛,伸展出碩長的前肢,正好遮住了整窩的蛋巢。竊蛋龍不但盡心地孵蛋,以羽毛絕緣保溫,並且這一群恐龍根本是「溫血」的爬行動物!孵化行為是恐龍演化至鳥類之前,先適應的一種「先成行為」特徵。這是竊蛋龍這一支序的恐龍生小孩迷人的第二幕。
竊蛋龍果真是辛苦產卵、築巢、孵蛋育子的慈祥母親嗎?根據戈壁的罕見化石與中國遼西的羽毛印記,串聯起來的這項假說顯然已經成為當今恐龍生殖學的主流定論,既溫馨又有趣。從2004年開始,筆者的研究團隊從中國河南的西峽地區與江西的贛州地區,分別發掘到15個以上的竊蛋龍窩蛋化石標本,經過精心的修復與量測分析,提出了全然不同的假說,挑戰著竊蛋龍孵蛋育子的觀點。
這項研究尚在進行中,初步的結論是根據3項證據、1個推論所引申出來的兩個假說。這3項證據是:所有窩蛋都呈現出精心排列,成對的卵依序以輻射狀、二至三層疊置、高角度向輻射層外側傾斜的方式,建築起窩巢;各層之間以厚薄不等的紅色細砂分隔;長橢圓形蛋的較鈍端朝向內側,較尖銳端朝向外側。
根據這些證據可推論產卵並且辛苦築巢的母親,在精心建構一個小土堆式的巢穴後,依序開始「有計畫」地產卵,每次成對排列。每完成一個層次後,就利用現成的細砂或者加上枝葉覆蓋其上,再接續產下第二、第三層次的成對排列卵,最後完全覆蓋形成一個微形的小溫室,讓白堊紀炙熱的陽光自然孵化。
進一步則可引申出兩個假說:恐龍的羽毛構造不必然是絕緣保暖的特徵,這意味著僅靠羽毛本身無法據以斷定爬行動物的恐龍是內溫型的;現生鳥類的孵蛋行為,包括持續翻轉巢內的蛋,以保均勻孵化,是一種「後成」的衍生特徵,在祖先型的恐龍家族中,或許還沒有演化出現。
科學的驚艷超越面相的表徵,是人類智能與感情的揉合。用左腦掌控的理性追尋,與右腦掌握的感性訴求,相互激盪出燦爛的火花,會不斷地製造出發現的喜悅(Eureka)。恐龍怎麼生小孩的持續探尋,就是最好的明證。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2月,410期,64 ~ 69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4
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安全 行動不便者的防災關鍵策略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16
外掛每年害遊戲公司損失290億,這場戰爭該怎麼打?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