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一代土壤學宗師–王世中院士
92/07/16
瀏覽次數
4925
李松伍
|
臺灣糖業公司研究所
王世中院士誕生於民國二年,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八日逝世於臺中榮總分院,享年七十有三。先生於民國二十三年自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隨即投入國防行列任職軍醫署。民國二十六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農業化學,民國二十九年獲博士學位後即返國任教於雲南大學作育青年,抗戰勝利後再轉往浙江大學任教。民國三十六年東渡來臺,從事臺灣糖業研究,其後半生則全心貢獻於寶島農業界。
民國四十八年先生以四十有七的英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然而其學術研究工作並非於焉而止,此後反而更年創一年,陸續發表論著於中外著名雜誌,為臺灣糖業公司、土壤學界,甚而全球農業界樹立若干重要里程碑。
先生治學嚴謹且博聞強記,故能學問精深。工作時,除動口傳授之外,亦動手示範,巨細靡遺而使受指導者深受其惠。對於後進,除施以科技方面之指導外,更因先生治學精神及為人處世的感召,莫不深受身教,感念良多。
先生用人唯才,雖然工作時威嚴不苟,但待人溫文可親,可謂「望之嚴,即之溫」。在糖業研究所時,對待後進可謂亦師亦父亦友。對於部屬則教導鼓勵,愛護提攜,有時恨鐵不成鋼,愛之深而責之切。
有時為了急切得悉研究成果,以證實所提出之理論假設,於是催促實驗的進行,急如星火之下,難免無法完全配合先生創新的需求。當自責之時,先生反而安慰同仁,要「站得穩才使得出力」、「切莫奢望一蹴即就,工作中有挫折,在所難免。」
民國五十九年應吳大猷先生之邀,兼任主持國科會醫農生物組,規劃安排全國生物科技的推展。於是南北兩地奔波,當時先生年方五十有餘,春秋鼎盛故體力精力尚稱充沛。然而人在臺北則關心臺南的研究工作,人在臺南則又關心臺北國科會的生物科技規劃。尖端研究實務與科技發展行政決策之間,著實使先生身心疲憊。
民國六十一年,筆者加入先生主持的後期研究行列,重要項目有「作物連作的土壤疲憊」、「土壤相剋生化物質」、「連作蔗田低產的改進」,以及「土壤腐植質生成機制理論」等,曾發表著作多篇。當時「土壤腐植質生成機制理論」均與世界土壤生化界學者互相印證交流,互相辯論。投稿論文時,甚至因理念論點相左,而受審查委員排斥。
先生每周來回南北一次。於民國六十四年辭去組長一職時,曾慨然嘆曰:「吾五年來,南北奔馳,歷程已長達地球四、五周矣。」時鐵路尚未電氣化,更遑論班機。當時因尚無自強號,莒光號每趟需時六小時餘。先生常行色匆匆,與同仁研討試驗細節至最後數分鐘,始囑司機飛馳臺南車站。每次臺北返臺南,若在白天,必先至研究室垂詢研究工作。其熱衷之情,一致於此,焉能不積勞成疾?
先生每每呵欠連連,猶勉強支撐精神與人研討,筆者嘗笑勸先生曰:「若要土壤不疲憊,恐先要先生不疲憊,始得見功。」先生答曰:「吾為六十叟,安能與你三十壯年比?時不我予也。」因此先生工作時,以紙煙或煙斗提神,而夜晚則以鎮靜劑助眠,習以為常。
先生天生心跳每分鐘60下,多人以此為長壽之徵。民國六十三年終因勞頓過度,病倒國科會臺北寧波西街宿舍。電召筆者北上之時,但見先生臉色蒼白,了無血色,脈膊變為三、四十,舒張血壓亦降至三、四十。王夫人與筆者皆暗中著急,然先生從容交談,仍然三句不離本行,盡是些腐植質、酚酸等研究細節,似乎生病乃他人之事。筆者心如刀割,想來沙場馬革裹屍精神,亦不過如此。誰云文人非勇者?
其後先生終因心臟病況危急而住入三軍總醫院加護病房,住院中筆者前往探視之時,先生又以研究為話題,雖上氣不接下氣,甚而勉強只用筆談,勢似不罷休然。大夫多次婉言勸阻,先生慍曰:「爾等何其殘忍耶?吾欲為遺囑數語,竟不得諒乎?」
爾後雖痊癒出院,然身體弱因已種而小病不斷,先生亦深知自己身體狀況。尤其病中博覽醫籍,常與大夫討論醫理,幾度依勸戒煙。但工作一勞累,尤其整理撰寫論文稿件沉思時,即又鎮日一煙在手。戒煙歷程,屢戒屢犯,就筆者所知不下四、五次。
先生平素喜好美國「七九」牌煙絲,但當時尚不准正常進口,故曾囑筆者出差於臺北順道衡陽路小煙攤代購,乃知得來不易。民國六十九年筆者自美返國特帶回一大罐,心想或可救急一年半載。沒想到先生笑語已戒煙成功矣。暗忖先生決心戒除數十年的嗜好,必是健康更趨劣化。聆聽之後,不禁愴然良久,暗為其身體擔憂。
先生南北兩地奔波時,許多土壤科學上的理念常構思於火車旅途中。有時夜闌更深頓有所悟,即將心得急書於便條,或起程北上前交付吾等,或自臺北限時郵寄臺南,內中詳述試驗緣由、目的、方法等等,有時連參考文獻書目等亦一應俱全,吾等皆戲稱為「菜單」而不名。筆者收集先生手札及「菜單」不少,現在讀來,倍覺親切。
先生家學淵源,叔祖父為前清狀元。然筆者追隨先生十數年,未曾聽過先生炫耀家世。於兼受舊時家學及歐美新科技訓練之下,除國學素養深厚外,先生更精通英、德語,學問涉獵之廣,難以相信。除專精的化學及土壤學外,文史理工、古今中外,皆可與先生談,不致索然。
先生雖以古稀之年,猶日日閱覽新出版的科技群書,極樂於接受新知識,可惜當時尚無電腦信件傳送科技。筆者自視實驗紀錄原始草稿猶嫌雜亂無章,然呈給先生時,則見先生聚精會神頻頻點頭,足見先生的另一種雅量。
先生論學者人品,嘗云:「讀書人,那個沒有脾氣?」言下之意,儼然士志於道,只要專心治學,成一家之言,小節瑕疵,在所難免,不必計較,是亦先生寬以待人之道乎。然先生見心術不正,陽奉陰違並且一味鑽營求進之鄉愿,屢屢嗤之以鼻,甚者且至割席,情面在所不顧,是又可見先生的真性情。
先生對土壤中五種酚酸的萃取分析、作物生長抑制及其在土壤中之何去何從,發現甚多。在國際間聞名的土壤學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初時,先生發現酚酸在土壤中的消長異乎尋常。有時在土壤中加入某種酚酸,竟可萃取出另一種酚酸,激發起土壤腐植質的組成,及其生成或分解的初步假說。後來更奠定了酚酸為確立腐植質主要成分的學說。
當時以傳統方法萃取出的土壤腐植質,令其與酚酸作用,發現其作用並不劇烈。而腐植質若在土壤中以原來的形式與酚酸作用,再萃取時其酚酸量則有增有減,蓋因為土壤腐植質在萃取時經鹼、酸交互處理,其特性盡失,化學性質已發生大改變。因此推論土壤中的腐植質實具有高度的活性,此點向為土壤學者所忽略。
土壤學者均知土壤中有95%的氮以有機形式存在於腐植質中。因此先生進而苦思,腐植質形成時氮素的結合問題,以及占有土壤90%以上的土壤無機成分,在形成土壤腐植質時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意外地發現多種粘土礦物及其他土壤無機物,如石英、氧化鐵等,對酚酸聚合成人工腐植質的反應有觸媒作用。因此提出土壤腐植質的形成,並非全賴土壤微生物作用的重要觀念。腐植質形成全靠微生物作用的理論,在土壤有機物界暢行已久,理念根深蒂固,先生見解一時難為學者所接受。
最初吾等先以易於氧化聚合的一種酚酸–單兒茶酸聚合,證實可受粘土礦物的催化。一九七七年首篇發表於德國《土壤與植物營養》雜誌,而後更以酚類與氨共同在粘土礦物催化下聚合,並以胺基酸為結合的氮源,皆能製備出極類似天然的土壤腐植質。因此提出土壤腐植質的形成可以經由氧化異類觸媒作用的理論。
而後先生更在各種條件下,進行酚酸的聚合反應,比較其人工腐植質的生成量,因之引發出更多新構想。腐植質關係土壤肥力至鉅,提供作物大部分的氮素吸收。先生在此土壤學中,開創了一個極有價值的領域,不僅在基礎研究方面導出一個廣闊的範圍,在農業應用上,亦是極具潛力的一環。
先生淡泊名利,耿介之懷每溢於言表,嘗云:「高官厚祿,乃過眼雲煙,唯有立論著說,始可遺澤子孫,載諸史冊,留名千古。」先生兼任國科會生物組長期間,常以不能專心一志於土壤研究為病。並時時告誡筆者,學者當不以行政職位為滿足。因為史冊上的大哲大儒、大發明家或理論創見者,並非因其高官顯爵而留名後世。彼等之所以為千萬人景仰紀念者,皆因其鑽研成功的事蹟,而非其官位。竊以為是,此不亦 孫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作大官」的胸懷乎?
民國六十六年先生極力推薦筆者出國進修,研究室行將乏人幫忙。臨行之前,除叮嚀鼓勵之外,其心情恰如行將嫁女,一則高興又可造就一個同道後進,另則擔心缺乏幫手。當時土壤腐植質的研究已漸入佳境,先生對該創見,得悟其道時如癡如狂,試驗受挫時則恒徹夜苦思。蓋先生行將於翌年自臺糖屆齡退休,恨不得一天當作48小時用。
猶記曾有一年在糖業研究所,於大年初一春節團拜時,先生偕夫人及長公子敦威兄等闔家皆在,筆者亦全家大小參與。廣場上全所同仁黑壓壓團拜時,先生忽然拉著筆者,興沖沖走向研究室。足足在實驗桌上討論兩個小時「老本行」。待到司機來催駕,始怏怏而返,是時團拜同樂廣場,早已曲終人散。
先生身體脩長,風度翩翩,美男子之譽當之無愧。與夫人陶芳辰女士結褵四十餘載,伉儷情深足為吾晚輩所仰慕與效法。王夫人乃前清官宦之後,系出名門,外公為兩廣總督。自幼在北京受教育,婚後與先生因抗戰而顛沛流離大後方。勝利後即來臺相繼任教於臺南女中及臺南一中,春風化雨數十年,真正桃李滿天下,造就人才不計其數。當時之青年學子,無論男與女,無有不認識「陶老師」者。三位公子皆有所成,是先生及夫人身教言教之功也。
先生年輕時身體強健,逾於常人。據聞,當年主持臺糖公司自營農場土壤分類調查時,在田野間操勞奔馳,日曬雨淋之下仍如生龍活虎。遇到開懷時,亦是千杯不醉。唯晚年甚少飲宴,即使偶而親朋歡聚,亦淺嘗即止。
先生不擅應酬,迎來送往之道非其所長;閱讀為先生最大樂趣,且亦喜勉勵後進讀書,並樂於介紹好書於人。先生要求筆者勤於用功,三數天即推介多篇讀物,惜筆者惰性天成,且悟性不高,未能達成先生所殷期,實感愧煞。
先生後36年恰為其半生,功在臺糖,功在臺灣土壤界,功在兩百年來之農業化學界,稱為農業一代宗師誠當之無愧。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7月,367期,60 ~ 63頁
土壤(1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為什麼偏偏是你中招?你是網路詐騙犯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嗎?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曬傷的秘密 :同量曝曬, 為何「慢慢曬」比「快速曬」更易致癌?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5
眼見為憑?破解 AI 假照片的關鍵線索
吳孟倫
|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