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以海洋生物為師
100/12/07
瀏覽次數
26036
許育彰
|
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孕育了無數的生物。其中,更有許多海洋生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生活在遠古的海洋裡,牠們歷經億萬年的精雕和細琢,早已錘煉出足以適應海洋生活的奇妙技能和生存本領。然而,最讓人們感到好奇和疑惑的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奇特本領?牠們的種種奇特本領給人類帶來哪些啟發?從模仿這些本領,又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機具和物品?從下面的範例中,或許可以得到部分的答案。
藍鯨與鯨形船
藍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動物,身長約30公尺,體重達100公噸以上,相當於30隻非洲大象。藍鯨正常游動的速度是每小時5~7公里,這樣的速度並不算快,效率卻十分驚人。因為上百公噸重的藍鯨,按照牠的游動速度需要330瓩的動力,但實際上藍鯨只用了44瓩。
不僅如此,藍鯨還有其他的本領,諸如:能從靜止狀態立即達到全速游動,又能在全速游動中瞬間「剎車」停住;既能迅速下潛,也能快速上浮。藍鯨的這些本領,全歸功於牠擁有一個碩大的頭部和急速收縮的尾部,因此整個身體就像一顆拉長的「水滴」。這種體形大大降低了水的阻力,使藍鯨能在大海中從容游動。
現代的船艦設計師從藍鯨的體形得到啟發,設計了多種近似水滴的「鯨形船」(指在水面以下部分像鯨),因而大幅提升了客輪、貨輪、潛艇等大型船艦的航行速度。根據研究,水滴形的現代化潛艇受到水的阻力比雪茄形的傳統潛艇少,幅度大約是20~30%。此外,有的超級油輪也因模仿藍鯨的體形而加快了航行的速度。
海豚與人造海豚皮
海豚是游泳健將,時速可達40~48公里,輕而易舉地超過現代潛艇的航行速度。研究發現,海豚游得快的主要原因不僅在於牠的流線形體形,更重要的是當海豚快速游動時,牠的皮膚會產生「自適應表面」(compliant wall),而降低湍流或紊流的發生。
科學家在進一步的解剖中發現,海豚的皮膚共分成3層。最外層的表皮上有薄而光滑的角質膜;中間層是真皮,像海綿一樣,長有許多凸起,中空的凸起間充滿著液體;最裡層則由交錯的膠質和彈性纖維組成,中間充滿了脂肪細胞。海豚這種特殊的皮膚結構,能大量吸收和消除阻礙前進的紊流,使水流從它的皮膚表面順利通過,因而能游得很快。
科學家模仿海豚的皮膚,用富有彈性的有機材料製成一種多層的柔性表皮—人造海豚皮。當船艦或潛艇在外殼上包敷一層人造海豚皮之後,航行時受到的紊流阻力可以減少一半,航行速度因而可以提高一倍。
水母與風暴預測儀
水母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就已漂浮在海洋裡了。水母具有預測風暴的本領,在風暴來襲之前,便能提前截獲遠處傳來的次聲波(頻率約為每秒8~13次),而預先逃到安全的地方避開風暴。
這種由風暴和波浪摩擦所產生的次聲波,一般人的耳朵無法聽到,水母對它卻非常敏感。原來,在水母耳朵的共振腔內長著一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抵達之前所產生的次聲波衝擊到聽石時,聽石就會刺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會預先聽到正在來襲的風暴聲。
科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並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船艦上。一旦風暴預測儀接收到次聲波時,瞬間就可令360°旋轉的喇叭停止轉動,這時,靜止喇叭所指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而預測儀上的讀數就是風暴的強度。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做出預報,這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鱟與側抑制作用
鱟(ㄏㄡˋ,horseshoe crab)是一種老資格的節肢動物,早在4億年前,當地球還未出現魚類和恐龍時,牠就已經生活在海洋中了。鱟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樣子似乎沒有任何改變,因而有「活化石」的稱號。
鱟有4隻眼睛,其中位在頭部兩側的複眼(內含近1,000隻小眼)對其視覺較具影響力。科學家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鱟的複眼受光束照射之後,相鄰的小眼彼此會抑制對方的受光量(指小於單獨一隻小眼的受光量),這就是所謂的「側抑制作用」。這種側抑制作用會促使鱟略去景物的細節部分而突出其邊框,因而能大大增加景物的清晰度,讓鱟更能看清楚外界的景物。
科學家仿效鱟複眼的側抑制作用,研製出「鱟眼電子模型」,並利用它來處理模糊的X光照片、航空攝影照片、水下攝影照片等,使照片上能有更清晰的影像。此外,科學家也曾利用這種電子模型,大幅提升了電視機的畫質和雷達系統的靈敏度。
電鰩與伏特電池
電鰩是棲居在海底的一種「電魚」(能產生電的魚),牠的頭部和胸部連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外形很像一把團扇,最大個體可以達到2公尺左右。
電鰩在頭胸部的腹面兩側各有一個腎臟形的發電器官,裡面布滿蜂巢狀的六角柱體—電板柱。成熟的電鰩身上約有2,000個電板柱,每個電板柱有1,000塊「電板」,且每個電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經末梢,一面是負電極,另一面是正電極,兩者之間充滿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絕緣作用,從而形成一個「迷你的電池」。
電鰩單個電板(迷你電池)所產生的電壓非常微弱,可是由於數量很多(約200萬個),串聯起來就能發出很強的電壓。電鰩這種非凡的放電本領,曾經引起19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Alessandro Volta, 1745-1827)極大的興趣。他以電鰩的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電池—伏特堆。由於這種電池就是根據電鰩的天然發電器官設計的,因此伏特最初就把它取名為「人造發電器官」。如今,伏特所發明的人造發電器官已普遍應用在一般電器用品上,成了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
箱魨與箱魨車
箱魨(boxfish)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熱帶珊瑚礁海域,體長約10~15公分,全身金黃色,體表密布黑色圓點。牠的眼睛位於頭部頂端,背鰭後移到尾柄並與臀鰭上下對稱,全身被一個堅硬的骨板外殼包裹,只有嘴部和尾柄露出殼外,模樣非常可愛。
科學家發現箱魨的六角形流線骨架,由於質輕、堅固且彈性大,因而讓原本看似笨重的「盒子身體」能以極低耗能的超高效率,輕盈而快速地在水中游動。
近年來,歐洲有兩家著名的汽車製造商認為,箱魨的奇特體形和特殊結構是車體輕造科技模仿的最佳典範,因而合作研發出嶄新款式的概念車—箱魨車。根據他們的研究推算,未來箱魨車的燃油經濟性會比普通汽車高出30%左右,是一部前景極度看好的環保車種。
海洋,廣闊、深邃、富饒、美麗。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不僅為人類帶來充足的食物(例如魚、蝦、貝、蟹等),還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可以提供許多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在這啟迪下,科學家正帶著定向、導航、資訊處理、能量轉換、結構力學、流體力學等諸多科學難題,到海洋中去尋找啟示和答案。以海洋豐富且多元的生物物種,應該足以滿足科學家的探索和需求。
深度閱讀
于永源、吳凱(1982)
奇妙的生物設計師—海洋仿生學趣談
,海洋出版社,北京。
蔣寶瑚、畢東海(1997)新科學十萬個為什麼,
生物
.仿生卷,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浙江。
馬廷.策爾西(2009)
什麼是什麼:神奇的仿生學
(徐小清譯),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北。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1年12月,468期,40 ~ 45頁
海豚(7)
鱟(2)
電鰩(1)
箱魨(2)
聲波(26)
雷達(2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