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走到哪學到哪的時代來臨!專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吳婷婷教授談科技導入教育

112/09/28 瀏覽次數 3779
圖一:「行動學習」的初衷就是希望學生可以「走到哪,學到哪」,透過實際體驗而更能深刻學習書中的內容。(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圖一:「行動學習」的初衷就是希望學生可以「走到哪,學到哪」,透過實際體驗而更能深刻學習書中的內容。(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現今人手一機的時代,人們習慣於網路上獲取各類資訊。隨新冠疫情的出現,當時的隔離政策使教學模式鉅變,加上設備提升,讓師生對於科技導入教學的接受度提高。近年來,政府也積極將資訊科技導入教育中,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

「這項政策是基於『行動學習』的初衷,希望學生可以『走到哪,學到哪』,打破以往書本和教室帶來的空間限制,透過實際體驗,深刻學習書中內容,」長期致力於研究資訊科技導入教育,倡導智慧學習系統與行動學習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吳婷婷教授解釋。她指出,平板的使用不僅給予學生不同學習體驗、增加課程互動性,老師更可以透過學生學習軌跡的紀錄,以數據掌握學生學習狀況,進而做出教學上的調整。

以數據掌握學生學習狀況的應用實例

拿英文科目為例,老師可以透過學生在單字上停留的時間,或是翻閱次數,去掌握全班學生對於科目的理解程度,進而對需要加強的部分做教學調整。除了常見的自然、社會等學科外,科技導入教育的概念也可應用於體育、藝術等多元領域。

要將科技導入教育,實際執行則需顧慮更多細節,包含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及師資人員的培訓等。談及其中的困難點,吳婷婷表示有三大挑戰,分別是:硬體環境限制、班級經營問題、研究人員與第一線教育者的想法落差。面對這些挑戰,她也分享了不同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首先是硬體環境限制。吳婷婷以疫情前在高雄教學的研究為例,當地因為網路建設不良,導致平板的教學畫面出現延遲或是無法顯示的狀況,造成學生學習體驗不佳。但隨新冠疫情出現,隔離驅動遠距教學的普及,眾人投入更多資源優化整體硬體設備,也逐漸打破了既有的硬體環境限制。

第二大挑戰為班級經營問題。「學生拿到平板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對於拿到新學習載具而過於興奮,將注意力都放在平板上,可能會忽略上課內容或是在平板上亂下載應用程式;另一種是對於新載具感到害怕,怕弄壞平板而小心翼翼,」吳婷婷強調,當使用新載具教學時,老師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針對不同學習環境設計相對應的教案,例如傳授給學生正確使用平板的觀念或是針對課程設計進行調整,還必須給予學生使用平板時的適當約束,比如學生在上課的連網限制。針對學生的狀況做出彈性調整,才能將平板學習發揮最大功效。

最後一個挑戰為研究人員與第一線教育者的想法落差。吳婷婷笑說研究計畫在接觸教學現場後很常需要打掉重練,「研究人員因為脫離學校太久,有時候會把教學狀況想得過於美好,會覺得這些東西或是想法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對於站在教學第一線的人來說,老師們才是每天在接觸學生的人,所以根據長年累積的教學經驗,馬上能看出計畫在執行上的困難。」吳婷婷認為計畫需歷經多次討論、實際演練和修改,以補足雙方的想像落差,使計畫更貼近老師和學生的需求。

老師、學生、家長對科技導入教育的反應

對於科技導入教育的想法,吳婷婷教授分享她對老師、學生、家長三方的觀察,她表示在疫情前,都市的師生和家長都對於科技導入教育的接受度高,僅有部分家長會針對 3C 用品的使用有健康疑慮;而對非都市區域來說,學生對科技導入教育接受度高,老師和家長態度剛好相反,老師會因為硬體設備不足或是認為科技導入教育的急迫性和必要性低,故接受度不高,家長則是因為工作繁忙而不會排斥校方的安排。在疫情之後,隨著政策規劃與設備提升,整體的師生、家長對於科技導入教育的接受度普遍提高。

吳婷婷表示,目前研究計畫正在進行中,仍需持續觀察成效。但她相信,透過資訊科技的導入,延伸出不同的教學與學習方式,無論是幫助學生更有意識的學習,或是協助老師更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做教學調整,都會對教育本身帶來正面影響。

資料來源

● 採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吳婷婷教授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