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下的災難須知(二):決策者需要最完整的災變資訊
102/02/06
瀏覽次數
18268
陳慈忻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氣候變遷充滿了不確定性,不是1個單純的科學問題。從平均狀態改變到極端事件,做好準備,降低風險絕對不容輕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簡稱:防災中心)是中央政府面臨防災救災時諮詢的首要研究單位,我們特別採訪了陳永明組長,請他告訴我們目前台灣防災工作的最新狀況。
防災中心如何與民眾溝通?
陳:一般民眾從網路就能取得災害疏散避難地圖,專業研究者則是透過災害風險地圖,進階到風險解讀的層次,但是現在也希望能夠將專業資料簡化成民眾能夠閱讀的版本。
為什麼民眾也需要風險解讀能力?過去政府使用「因為專家這麼說」來說服民眾配合政策,但現在專家的預測也不見得準確的情況下,政府無法繼續用過往模式要求民眾全盤相信專家。但是如果有管道讓民眾親自解讀專業訊息,能夠藉由雙向溝通的的方式達成共識。地圖比起冗長的專業文字,更能夠讓一般民眾理解,是災害風險溝通中常見的形式。
另一種防災工作中實際溝通的例子是防災社區,防災社區通常位於災害風險較高的居住地區。經認定後的防災社區,常藉由活動形式讓社區民眾自發性參與,透過公家機關支援防災資源,居民從航照圖、立體模型深入了解身處環境,以及疏散避難場所位置。此外,防災社區也結合民眾親自繪製、屬於社區的防災地圖,加強居民的參與感跟責任感。
防災中心有哪些
支援任務?
陳:評估風險的科技在歷史上是分階段的。早期在2001年納莉颱風之前,政府單位會在災害發生後開始救災行動;納莉颱風之後引進災害前預警措施,包含氣象、洪水、土石流預報,還整合衛星遙測的資訊,在事件即將來臨卻還沒有釀成災害時發布警報;然而儘管防災科技日漸進步,2008年卡內基颱風、莫拉克颱風的傷亡人數反而比過去更多。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又位於颱風頻繁的亞熱帶地區,防災工作在台灣已經推行三十幾年了,經驗相當豐富,像是土石流、淹水等個別災害研究都有相當水準,但是台灣面臨的是「複合型災害」,是指同一時空之下,發生不止一種災害類型,譬如颱風來襲時土石流、淹水同時發生,就是一種複合型災害。
而政府面對同時複雜的多重災害,又要能針對不同區域即時做出決策是相當困難的。防災中心研發「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整合了各種災害資料,包括颱風訊息、淹水預報、土石流警戒,甚至哪裡有橋梁可能會斷,讓公家單位有判斷依據,災難影像快拍也會呈現在這套系統當中,能夠協助規劃搜救行動。
防災科技中每個領域都有專家,但每個專家對其他領域也要有所了解,才能面對複合性災害進行有效整合。
面對氣候變遷,民眾可以做哪些應對措施?
陳:氣候變遷之下,災害嚴重度會比以前高,住在高風險地區的民眾需要了解潛在危機與災難應變措施。降雨分布越來越不平均,面對水資源匱乏,民眾要培養節約用水習慣。全球暖化、溫度上升導致疾病更容易傳染,民眾得更留意疾病主管機關的指示。
台灣人過度依賴進口食物,在氣候變遷之下是相當嚴重的,當國外受到極端氣候衝擊,糧食來源便斷絕了。民眾需要將食品需求導向在地的糧食來源,多買台灣生產的農糧產品。
以地方為主的防災力量蓬勃、企業防災概念興起
陳:近年來許多大學成立了防災中心,有些大學的土木系改名為土木與防災系。人們意識到災害具有地方的特色,不同地方的學校、學生在研究防災時也回饋當地。有些公家機關也與學術機構組成協力團隊,台南市政府與成功大學的防災中心合作就是一個顯著的案例。
過去防災研究容易忽略企業,然而災害影響企業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衝擊,連帶影響人民生活。災害預測本身已經是困難的工作,想要能夠預測天災發生在小區域的產業園區其風險如何,更是目前技術所不及的境界。不過除了預測風險,提升調適能力更是企業防災的具體作法,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後,國內外更加重視企業災害的復原能力,推動企業永續計畫,目標降低產業面的災害損失。台灣過去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可以加強。(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防災(74)
災害(47)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28
用科學一決雌雄?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