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引領閱讀的編排設計
96/09/05
瀏覽次數
13066
林昆範
|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編排設計的概念
編輯或編排的作用,是把傳播者的資訊明確且有效率地傳達給接收者。傳播者經常會面對眾多的接收者與大量的資訊,若把所有的資訊以同等價值出現,接收者會因為無法處理這些混亂的訊息,而接收不到具體且有效的資訊。因此,編輯者應把具有關聯性的資訊加以分類、整理,並依據內容性質,規劃不同的順序與比重,再以對應的字形、色彩等視覺語言,呈現相關的資訊。
廣義的編輯設計,包括電影的影像、音樂的聲音、閱讀的圖文等的組織,相較於強調視覺效果的編排設計,編輯設計著重在內容與視覺的合理安排與個別層面的協調性。而廣義的編排設計,是包括室內裝飾、人機介面與版面配置,包含分類、整合、美化等概念的視覺規畫。
編排設計的條件
我們生活周遭充滿著各種不同的目的訴求、屬性定位、視覺風格,以及厚薄大小、價格不一的各式出版物。做為資訊的接收者,讀者可以自由選擇認同與否,但站在傳播者的立場,不僅要知道出版物的機能與目的,更需要洞悉讀者的視覺心理。編排的具體目的,在於透過有效率地處理字形、色彩、影像、插畫、圖表等版面構成要素,把資訊明確地傳達給接收者。但是明確的資訊未必等同有效果的資訊,因此在彙整資訊時,仍應理解版面的易讀性、識別性、造形性等視覺條件。
易讀性的編排
易讀性是編排的基本條件,為了避免閱讀的視覺抵抗,必須注意文字與文字、文字與圖片之間的合理間隔與對齊方式。長篇大論會降低讀者的閱讀意願,因此編排要把資訊分類並單元化處理,以減少每個視覺區塊的資訊量與閱讀負擔。
其次是安排良好的視覺動線,無論是文字或圖片的配置,縱向編排應是右上到左下,橫式編排則從左上到右下。前者以文藝屬性的內容為主,配合楷體或宋體等古典字形,以傳達正式或傳統意象。後者則以科技屬性的內容為主,配合黑體或圓體等近代字形,以傳達明快或現代意象。明體字形則兼具二者,縱橫於各式編排之中。知識學習的參考書籍與文字資訊量較大的商業或藝文雜誌,為高易讀性編排的代表。
識別性的編排
識別性的高低會影響編排的索引機能。高識別性編排的規劃,需要明確的內容分類與視覺群化,資訊之外的留白空間便成為重要的構成要素。留白不是圖文編排後的剩餘空間,而是等同加入線條、色塊等要素,考量整體效果而營造出來的和緩空間。當留白的比率越高,圖文資訊的版面率相對偏低,視覺效果也會趨於舒朗和緩,詩文類型的版面是其代表。而報導類型的版面,大多充分利用空間,呈現圖文豐富的高版面率。
此外,字形的種類、大小、粗細等差異,或是包圍的框線、分割的線條與襯底的色塊,都是經營識別性編排的視覺要素。強調資訊種類多元的休閒雜誌,以及圖文資訊量均多的電腦雜誌,是高識別性編排的代表。
造形性的編排
造形性是編排的基礎條件,雖然編排首重資訊的整理、傳播等機能,但是造形性卻成為誘導閱讀或增加書籍魅力的間接條件。圖文的編排形式,有些著力於具體內容的文字傳播,有些則採取形象重於文字的設計方法。前者以資訊的告知或曝光度的提升為主,知識性雜誌是其代表。後者則是當資訊類型已具有普遍性,為了進一步創造差異或引發興趣所採取的形式,時尚雜誌是其中的典型。
今日的數位化出版,不但大幅縮短製作時間,也發展出多元的編排技術,再加上流暢的通路,易讀性與識別性已經無法滿足每天接受不同視覺刺激的現代讀者,版面的造形性就成為競爭的利器。當然,規劃妥善的造形性也有助於易讀性與識別性的提升,好的編排設計應該能夠以造形調節的方式,同時兼顧視覺與文字資訊的傳達。
編排設計的素材
具體的設計實務,有些部分可能取決於設計者的經驗或感性。但是出版與編輯畢竟是深耕於文化土壤的人文產業,包括字形、色彩、圖像等構成要素,都具有歷史、文化、生活、心理等層面的意涵,唯有理解這些視覺要素的造形特質,才能無誤地驅使這些構成版面的視覺語言。
字形與編排
文字傳播中的最大變革,莫過於印刷技術的發明與應用。唐朝中後期發明的整版印刷術,成就了宋朝高度的文化發展。初期印刷字形的發展與西方發展頗多類似,多沿用當時最普遍的書寫造形。宋元明清各朝,因應不同的歷史背景、時代需求、製作技術等因素,個別發展出各式的印刷字形。這些字形歷經近代的金屬雕鑄、照相打字後,至今仍然活躍於數位媒體上的古典字形,有宋體、明體、以及完成於清朝前期的楷書。
宋體字形源自於唐代書法的書寫造形,爾後發展為略呈縱長矩形、右側筆畫些微上揚的雕印風格字形。因為宋體字是最早的漢字專業印刷字形,加上纖細的體態,並融合書寫與雕印特質,現今多使用於詩詞文藝等文化性編排。明體字形源自於明朝中葉直追漢唐文藝的復古運動,經由宋體字的模仿與快速雕印,逐漸發展為略呈正方、橫直筆畫整齊的形式化字形。因為明體字的平整方正,呈現客觀的識別性,橫直都適宜,多使用於報章雜誌等一般性編排。
楷體字形源自於清朝前期忠於書寫造形的軟筆系統,經由識別性與易讀性的調整,發展成今日的標楷體。因為楷體字的正確與工整,呈現正式與傳統的意象,多使用於教科書、文學作品等教育或文化性編排。此外,黑體字源自於20世紀前期日本模仿西方的無襯線字樣而成。因為現代主義的推波助瀾,呈現冷靜理性的黑體字,被大量使用於科學或設計類別的編排。
在西方世界中,15世紀谷騰堡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造就了文藝復興的斐然成果。從當時的4種哥德體(Gothic)書寫字樣中,谷騰堡選擇了最為工整且易於生產的平整形態。在15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與法國,復古的古典羅馬字樣(Old Roman)則成為主流。
隨著散播的時間、地域與技術的差異,在產業革命時期流行的現代羅馬字樣(Modern Roman)之前,17~18世紀的荷蘭與對岸的英國發展出多樣的過渡期羅馬字樣(Transition Roman)。19世紀前後,現代羅馬字樣為了因應經濟競爭帶來的文宣需求,發展為筆畫粗大均一、視覺強烈的埃及字樣(Slab-serif),因為當時正值埃及考古熱潮而得名。在進入現代主義全盛的20世紀中期之後,去除過剩裝飾的機能主義抬頭,沒有文化負擔的無襯線字樣(Sans-serif)成為時代主流。
在編排適性方面,哥德體雖然識別性不佳,但因為是最早的西方印刷字形,其「傳統」的意象多應用於產品標籤、證書等編排,電影中的魔法書就是一例。古羅馬體如同宋體字充滿文藝氣息,多使用於文化性編排。過渡期羅馬體具有地域性的多元風貌,使用於表現文化差異的地方性編排。
現代羅馬體如同明體字,表現大量生產的整齊劃一,多使用於時尚或流行性編排。埃及體的筆畫與襯線都相當明確,常使用於教科書或童話書編排。而無襯線體如同黑體字呈現理性的無機形態,多使用於設計與科技類書籍,或是交通識別系統的編排。
色彩與編排
以文字為主要訴求的書籍,大多在規劃上謹慎地選擇印刷字形與營造留白,期能創造爽朗舒適的視覺空間。近年隨休閒風氣的普及與國際化的影響,圖文並茂且設計精緻的雜誌相繼創刊。這些來自歐美與日本的國際中文版,以及受其影響的本土雜誌,在文字與版面空間的規劃之外,影響視覺效果甚大的色彩更是廣泛應用。
在資訊量繁多的雜誌之中,色彩不僅可以左右版面的意象傳達,更可以色相、明度、彩度與色調的組合方式,發揮其強勢的整合機能。色相是紅、橙、黃等色彩的相貌,明度是色彩的明亮程度,彩度是色彩的鮮豔程度,而色調就是明度與彩度的總合呈現,因為在真實的色彩計畫中,明度與彩度的屬性經常是合併考量的。
以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雜誌為例,如打工訊息雜誌Arbeit News,除了以文字標示地名、以數字標示日期外,更輔以色彩表示地區與星期。如此一來,除了統一視覺、增加印象之外,檢索機能也相對提升。又如男性雜誌Biztage,屬於擁有共通條件的主調配色調和,上方偏向以黃色色相為支配的「色相主調」配色(淺黃、深黃、暗黃),下方是偏向深色色調的「色調主調」配色(深黃、深橙黃、深橙)。
再看郵購雜誌Look!s的編排。上下圖例在初期的視覺效果,都是在大面積的基調色(主要色)之上,依不同的意象發展配合色(點綴色)。上方圖例的基調色(紫、藍)與配合色(紅)雖然互為鄰接色相,但是色調(淺、淡、深)與面積比例的差距較大,因此呈現對比效果,使整體配色產生視覺聚焦的強調效果。
下方圖例雖然五彩繽紛,但卻不失調和,主要歸功於主要色彩的支配。右頁的多彩建立在相同色調(鮮明)與鄰接色相(黃、橙)的基礎上,左頁則以大面積的相同色相(紅)、漸層色調(淡、淺、鮮明)為基調色,搭配小面積的藍色為配合色,屬於典型的基調配色。
時尚雜誌Marie Claire則每個色塊單位都由具融合性的「色相主調」配色(同一色相、不同色調)構成,而不同色塊間又以「色調主調」配色(同一色調、不同色相)營造協調。
至於Memo是一男性居家雜誌,由於訴求對象非常明確,文字的配置與色彩的運用也相對明快。前述各式版面設計所重視的色彩調和,顯然不是Memo編輯的主要目的,風格獨樹、個性鮮明才是這類版面的設計意圖。如同各個國家的國旗配色,雖然不容於任何調和理論,但是視覺特徵卻相當明顯。
編排的思考方向
除了字形與色彩之外,圖像也是編排設計中重要的視覺要素。圖像包括輔助文字說明的圖表或圖解、氣氛營造的插畫或照片、引發注意的符號等,因此把字形、色彩、圖像等視覺語言作適當的配置,以營造良好的閱讀空間,就是一般定義的編排設計。
編排與大部分的設計領域相同,不問喜好,只問符合目的與否。有些編排極盡變化之能事,強調版面的風格與視覺效果,有些編排則是退居第二線,忠實輔助主題與內容的傳達。在設計態度上,前者是作品的創作,後者則是內涵的詮釋,入門者大多容易被前者所吸引,在理解編排的機能與目的之後,才會逐漸領略到後者的內斂。畢竟,編排不是單一個人的藝術作品,而是引領大眾閱讀的一種視覺規劃。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9月,417期,56 ~ 61頁
視覺(37)
閱讀(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路-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