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綠色生產與消費
104/02/03
瀏覽次數
7446
呂錫民
|
臺灣大學能源研究中心
由於生活上的需要,運用能源與資源製造各種產品以供享受與使用,這也是生產的由來。然而,產品在由備料、生產,以至消費結束的廢棄物處理階段,最後回歸自然元素的生命周期裡,會對環境產生許多重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質」與「量」兩方面來考量這些影響,除了造成地球上的能源與資源逐漸減少之外,對於環境品質的損害,也就是所造成的各項汙染,更值得注意與設法解決。
基本上,環境可以分為空氣、土壤與水三要素。目前,全球在這方面的「生態指標」,只有「碳足跡」與「水足跡」兩種而已。這兩項指標可以使用在地區、國家、社會、個人、產品等,由大至小的各種規模上。就產品來說,這兩項指標就是在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中,用來衡量能源與水資源的使用量。在定義上,這兩項指標僅是量的評估。對於傷害環境程度的衡量,依然缺乏合適的指標。
舉例來說,具有較低「碳足跡」與「水足跡」的產品,通常也代表能源與資源的使用量比較少,這對於減少環境汙染的衝擊是有幫助的。但是,在描述空氣中的氮氧化合物(NO
X
)或硫氧化合物(SO
X
)、河川中溶氧量、土壤中重金屬的排放等諸多汙染情況時,還是缺乏合宜的指標。總之,應該特別注意、關注「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汙染程度的衡量上,而不僅僅是在能源或資源使用量的評估上。
傳統上,「綠色」是一種環境保護的代稱。倡導「綠色生產與消費」的本意,就是希望企業在生產產品的時候,不會排放或製造有害環境的物質。因此,可以定義由此製造的產品,就是所謂的「綠色產品」。在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應該養成多使用綠色產品與分類和回收廢棄物的習慣,並且適當地處理使用過的產品,這也是「綠色產品」供應鏈上重要的一環。
層面與要素分析
「綠色生產與消費」的層面可以分為「生產者」與「消費者」兩類。基本上,「綠色生產與消費」的要素可以分為「能源」與「資源」兩種,因為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製造產品。舉例來說,工人使用機器與材料才能生產出商品;而機器的運作需要能源,材料的來源正是某種資源。善用能源與資源,製造出來的產品才有機會成為「綠色產品」。
例如,電力業者本身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發電業者利用化石能源、核能和再生能源推動發電機,製造電力供應給下游產業或一般民眾使用。也就是說,電力業者消費了初級能源,生產了二級能源的「電力」,同時具有「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
「空氣(大氣)」、「土壤」與「水域」是構成地球上生物或人類生存的三大環境分類。因為生產與消費的具體物件是「產品」,所以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不會對上述三大環境構成要素造成汙染的就是「綠色產品」。因此探討這一項課題的首要任務就是先釐清在生產或消費產品時,對上述的三大環境所有可能造成的影響,然後才能具體提出各項衡量汙染的參數。
現在就讓我們對空氣、土壤、水域和其他一般汙染的情形,說明如下:
空氣
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空氣汙染的種類,包含空氣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溫室氣體、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土壤
近年來,由於人口激增,堆積的廢棄物和空氣中有害成分隨著雨水滲入土壤,或者藉由汙水排放等,造成有毒物質在土壤中累積。由汙染土壤所種植的水果、蔬菜與其他的農作物,也都含有這些有毒物質。如果人類食用這些含毒的農作物,就會危害身體健康。
水域
水域的汙染源主要來自工業、農業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水中的有毒物質主要是重金屬、有毒化學物質等,含毒的飲用水會影響人類健康或其他動物的生存。
其他
像是噪音,產品在生產或使用過程中,特別是機器、設備運作當中,會發出高分貝的噪音,造成人們的生理及心理不舒服。
上述環境汙染與產品有關的評估方式,有所謂的「碳足跡」的評估。也就是,一件產品從最原始的採礦、備料、製造、消費、使用,至最後的回收與處理,在整個生命周期所造成的碳排放的一種計算方式。但是,「碳足跡」只是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所形成溫室效應程度的評估,也只是空氣汙染中的一項汙染評估項目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夠擬定上述三大環境汙染的整體評估參數是最理想的,但是範圍可能過於廣大,並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
水域汙染程度的鑑定
河川的汙染狀況是我們生活環境是否適合居住的重要指標,最常使用的水質監測指標是溶氧量。溶氧量就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量,是評估水體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溶氧量越高,代表水質越乾淨;溶氧量越低,代表其中的汙染物越多。當河川溶氧量低於3.0 mg/L時,大多數的生物和魚類是無法順利成長的;當低於2.0 mg/L時,大多數的生物和魚類則無法生存。對於有利魚類棲息的環境來說,水中的溶氧量需要達到5.0 mg/L以上。
環保署公告用來評估河川水質的綜合性指標是河川汙染程度指數,這個指數是以水中溶氧量、生化需氧量、懸浮固體、氨氮4項水質參數的值,來計算所得到的指數積分值,用來判定河川水質汙染的程度。一般河川汙染程度依據含氧量的多寡通常可以分為4種:嚴重汙染 – 水中溶氧量低於2.0 mg/L;中度汙染 –水中溶氧量在2.0至4.5 mg/L之間;輕度汙染–水中溶氧量在4.6至6.5 mg/L之間;未(稍)受汙染,水中溶氧量在6.5 mg/L以上。
上述的汙染程度可以決定河川中最適合存活的生物種類。例如,在未汙染的水體中,生物多以藻類為生;在嚴重汙染的河川中,則以吃腐敗有機物的生物為主。
土壤汙染程度鑑定
臺灣地區土地面積雖小,但是地形與地質狀況相當複雜多變。就以美國農業部的土壤分類方式為例,在12種土壤分類中,臺灣地區就有11種之多,由此可見臺灣土壤的複雜程度。
為使各單位所採得的土壤樣品具有代表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特別訂定、公告「土壤採樣方法(NIEA S102.62B)」。依據土壤採樣目的,和土壤、汙染物質及現場周遭環境特性,這一個辦法明確規範採樣設備、材料、方式及品質管制與安全措施等技術指引,提供各界應用,以取得具有高調查品質及低成本的代表性樣品。
在取得足以代表汙染區土壤的樣品後,汙染物質成分與含量的檢測方法又是另一個重點工作。目前,土壤管制項目共計39項,包括8項重金屬、15項揮發性有機物、8項農藥、6項半揮發性有機物、戴奧辛及多氯聯苯。在這當中,以重金屬項目最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它具有高累積、低移動及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的特性。土壤一旦發生重金屬汙染後,人類不但不容易把它移除,而且可能藉由農作物的吸收進入食物鏈中,或者經生物濃縮作用對人體造成危害。
臺灣地區常見的土壤重金屬汙染物有鉛、鎘、銅、鋅、鎳、鉻、砷及汞,汙染程度都是以0.1 M鹽酸萃取方法所得到的數據。行政院環保署也在民91年1月17日公告,以極強的酸溶液– 王水–進行土壤溶解、消化重金屬的全量檢測的標準方法。
生態足跡
環境負荷是人類維持生存與發展必然產生的結果,環境負荷不超過環境涵容能力才是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生態足跡只是衡量永續性的一種指標,以量化方式觀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
生態足跡的基本概念是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各種消費轉換成能源與資源的具體消費數據,也就是「碳足跡」與「水足跡」。事實上,「碳足跡」是產品能源面向的指標,「水足跡」則是資源面向的指標。這兩個指標還是不足以描述生態足跡。首先,「碳足跡」僅考慮到溫室氣體層面,「水足跡」則僅考慮到水資源的使用量,其他的許多環境干擾因素都沒有考慮到,例如,空氣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土壤中的重金屬汙染、水資源的汙染等。
實施案例
根據上述的分析,實施「綠色生產與消費」的主要源頭在於上游的生產端,因為它會牽涉到能源與資源的使用。常言道「利之所趨,弊之所至」,生產者往往僅考慮到生產成本,而不會考慮到環境影響的潛在成本。例如,電力業者常使用便宜的煤炭與核能發電,生產價格低廉的電力,藉此生產的商品會比較有競爭性。
然而,即使賺取到了利潤,也是十分微薄,因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以及處理有放射線汙染物的潛在成本非常高。燃煤電廠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電廠,二氧化碳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主因。核電廠除了有高度核災因素之外,核廢料更是需要千萬年的時間才能衰退成不具放射性的物質。
目前,第三世界國家例如中國、印度、越南、巴西等紛紛興起,臺灣已經沒有廉價人力與成本的優勢。因此,導入高獲利產業結構,不要再僅依賴低價、但汙染嚴重的電力,正是生產端應該有所覺悟的時候。電力在臺灣所有供應的能源中占一半以上,電力業者是最重要的綠色鏈源頭。
節能減碳策略
「綠色生產與消費」問題的癥結,在於如何透過適當的策略,讓生產者在使用能源與資源製造產品時減少環境汙染物的排放。
環境汙染物有很多種,例如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又是目前最受重視的,因為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中的一種。如果過度使用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會在大氣層中造成溫室效應,提升地表平均溫度,使得海水過度蒸發,冰帽溶解,大氣中大量的水氣凝聚,造成降雨不正常,或者形成不正常的氣候循環,威脅地球生物與人類正常的居住環境。「節能減碳」的策略因此而興起。
雖然,節能不一定減碳,但通常使用正確的節能手段,一定可以達到減碳的目的。因為能源使用量減少,排碳也會跟著減少。同時,節能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因而降低生產成本,對企業與社會而言,正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低碳臺灣的展望
就節能減碳觀點而論,如果臺灣的電力、工業、住商與運輸4大排碳部門中,可以充分使用「淨源節流」與「低碳基礎建設」兩大策略,將可以造就真正的「低碳臺灣」,達成全球嚴峻的排碳標準,善盡地球村一分子的責任。
但是要達成這一項低碳臺灣的願景,必須兼顧許多實際的境遇與考量。以下是具體而微所提出的兩項注意要點。
提高能源價格
這是一項「棒子策略」。在過去,臺灣倚賴低價能源,在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裡,藉以賺取微薄的利差。但是,近年來由於第三世界經濟體的崛起,我們無法再以低廉的勞力與能源做為對外出口的貿易競爭力。在產業方面,必須改變能源結構,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提高能源的價格除了可以促使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以高獲利的產品為企業營運目標外,更可以喚起民眾節能意識,改正以往使用高耗能產品的習慣。雖然提高能源價格可能會造成一時的不便,卻是國家永續、繁榮經營的必經之路。
電力與運輸是國家的命脈,兩者穩定流暢的供給和運作,更是促進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不妨礙上述的兩要素下,才可以實施「淨源節流」與「建構低碳基礎建設」的節能減碳措施與方針。否則,將會因噎廢食、本末倒置。
訂定能源效率標準與實施獎勵補貼措施
這是一種「蘿蔔策略」。由於「低碳臺灣」是一項屬於國家層級的願景目標,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政府能夠明白地訂定能源效率標準,讓執行公權力的公務人員、民眾與企業有一個可以遵循的尺規,才能在堅定的信心下,朝著既有的節能減碳目標邁進。另外,實施獎勵補貼措施更是相輔相成、激勵民氣的不二法門。
基本上,「節能減碳」是國家的長期能源政策,因為它除了關係到能源消耗之外,更關係到產業競爭力,也是國力強弱的要素,最終的結果是人民福祉的增加。因此,考量經費的因素,節能減碳的規模或許可以減少;如果有政治的因素,主管機關可以改變;如果是因為組織的因素,執行經費可以轉移;如果是因為績效的因素,執行人員可以更換,但是一個國家的「節能減碳」工作千萬不能完全廢除,而且需要持久地做下去。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2月,506期,50 ~ 55頁
永續發展(55)
回收再利用(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7/31
一棟會自己發電的建築:智慧微電網,為臺灣電力系統帶來新解方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0
普通人也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公民電廠」?太陽能板,小水力發電......從消費者變成發電者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