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災害防救科技:颱風災害與應變
96/02/05
瀏覽次數
20593
林李耀
|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象組
臺灣位在西太平洋颱風的主要侵襲路徑上,平均每年約3~4個颱風影響到臺灣區域。侵略性的強風不只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伴隨的豪雨更會造成重大的淹水或坡地災害。根據統計,每年因颱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00億元。
自從1999年的921地震過後,鬆動的土石使坡地災害發生頻率較過去明顯增加。例如2001年的桃芝颱風引起約655處的土石流災害,同年的納莉颱風也造成臺北市約400起坡地崩塌事件,而2004年的敏督利颱風所引起的土石流與崩坍事件,更超過1,200處。災害的規模逐漸增加,以往的歷史紀錄不斷被打破。因此,如何運用有效的知識與技術來減災與應變,是減輕颱風災害的重點。
颱風應變作業成效
當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後,各級政府也分別成立風災應變中心以因應可能發生的災情。在早期,臺灣的颱風應變主要著重在災害發生時或發生後的緊急搶救。也因為如此,常常得等到災情發生以後,經過民眾的通報,應變中心才知道也才能調度救難人員或機具進入災區進行搶救。這種屬於被動式搶救的應變作業方式,常因為時機太晚而成效有限,在降低每年颱風傷亡的人數上,也無顯著的成果。
自從2001年桃芝颱風再次重創臺灣,造成214人的傷亡後,政府決定採納學者專家的建議,利用現有的防災科技,進行早期預警與災害潛勢分析,在災難還未發生前,主動疏散或撤離危險區民眾,以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同年的納莉颱風侵襲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邀請氣象、洪水、坡地災害的專家一起參與颱風應變,進行風災的災害潛勢評估。在颱風侵襲前,及時疏散危險區居民總共2萬4千人,開啟往後颱風災害前採取主動疏散避難的先例。
主動研判與預警疏散的颱風應變方式,是否可以有效地減低颱風所帶來的損失?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由近年來的應變作為與災情進行比對。
根據2001年到2005年侵襲臺灣的主要颱風的降雨、坡地災害、疏散人數與傷亡人數資料,可知近年來颱風的降雨強度與累積雨量並沒有減小,甚至單一颱風的總累積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但自納莉颱風來襲時開始主動疏散撤離危險區的居民以後,因為颱風死亡與失蹤的人數大幅降低,甚至在2005年後,死亡人數已經降到個位數。相對鄰近國家動輒數百人的傷亡而言,這是很好的成績。此外,疏散人數也由2萬人降低到1千人左右。可見在臺灣有關颱風應變的經驗與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了。
颱風應變作業
颱風應變的第一階段是
早期預警與災害潛勢分析
。在早期預警方面,中央氣象局綜整全球氣象觀測、衛星、雷達、數值模式等工具,推測颱風強度變化、未來行進方向、速度等,並發布颱風警報。臺灣的颱風警報分成海上颱風警報與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兩種。根據作業規範,當未來24小時颱風的七級風暴風半徑可能會接觸到臺灣100公里海域時,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而未來18小時內,颱風的七級風暴風半徑可能接觸到臺灣陸地時,就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根據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颱風路徑預報圖,各級災害應變中心便因應颱風警報而開設。中央政府開設中央應變中心,地方政府依規定開設地方層級的災害應變中心。進駐應變中心的各單位必須針對颱風的可能災情進行戒備,積極進行水門、抽水站、堤防、重大工程的防颱整備工作。
在災害潛勢分析方面,由於臺灣豪雨所造成的災害往往遠超過風力所造成的,因此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成立分析研判小組,根據氣象局提供的氣象資訊,進行全國各地區淹水與坡地災害的可能分析,並把結果提供給作業單位參考,做為抽水機調度、防救災人員配置、救災物資調配等決策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劃定危險區,並把災害危險區內需要及早疏散的老弱婦孺、病人等儘速撤離,減低災害風險。另外,在颱風期間,淹水區域預測圖也使防救災人員可以依各地區的實際狀況參考使用。
颱風應變的第二階段是
災害即時監測與災中應變
。當颱風逐漸影響或登陸臺灣後,災害即時監測就逐漸取代早期的災害潛勢分析。災害潛勢資訊主要提供災害發生前約24小時的減災整備參考,而災害即時監測的重點在於最新氣象、水情、交通等重要防災資訊的彙整分析,針對未來0~3小時可能造成的災情進行研判,主動採取災中應變作為,以減低可能的生命財產損失。
以氣象監測為例,目前臺灣已建立環島雷達監測網,每10分鐘更新的即時掃描,提供全島高解析的降雨分布情形。因此,當發生局部性的劇烈降雨時,應變中心防救災人員可以有較好的掌握,並通告地方政府注意降雨情形或進行必要的疏散行為。另外以水情監測為例,全臺主要河川都已建置水位監測系統,即時水位與歷程可以配合降雨監測進行分析研判,做為水門或抽水機操作的重要依據,或實施必要堤防補強等應變的參考。
颱風應變的第三階段是
災情彙整與救災處置
。早期在颱風過後,往往因災情資訊的不足,以及道路、電訊中斷,而無法獲知確切的災情,也因此無法有效地調配適當的救災資源或人力進入災區進行處理,而導致搶救不及。近年來,通訊及資訊技術的發達,包括無線通訊、衛星電話、遠距視訊等,還有臺灣媒體的新聞發布與防救災體系的改善,使得災情彙整與通報已經極為迅速。當需要緊急支援時,應變中心也可立即整合海、陸、空的救災能量,在最短時間進入災區,搶救需要救援的災民。
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雖然近年來颱風的災害應變已有顯著的改善,但是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科技層面上,早期預警資訊仍有不足。以颱風預報路徑而言,雖然臺灣的預報誤差已經達到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水準,24小時的平均預報誤差約100~150公里,但是以臺灣南北長只有400公里、東西寬僅有200公里的土地而言,這樣的誤差仍無法完全滿足防救災應變的作業需求。因為在臺灣的複雜地形下,不同路徑造成的降雨量會有很大的不同,以目前的預報精確度而言,仍需做進一步的改善。
另外,受限於基本調查資料的不足,缺乏精細的數位化地理資訊或地圖,對於水災或土石流等災害的潛勢估計與災害境況模擬,常常與實際災情有所出入。因此,目前政府已積極推動颱風科技研發,並強化監測系統如衛星、雷達、雨量站等監測技術的整合,建立全臺灣5公尺×5公尺解析度的數值地形模型資料,並提升水氣、水情等自動觀測的品質,以期改進預報的精確度。
在防救災體系方面,災害防救法對於颱風應變有明確的規範,各級政府在汛期前都必須依照規定辦理颱風演習或演練,以求應變作業的順遂。雖然在颱風應變整體上已經有相當完整的體制,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在人力與財力缺乏的情形下,防救災人員多是兼職人員,在颱風預警資訊的掌控或應變能力上明顯不足,無法在各地方直接進行災害預估與即時研判。
目前地方政府的應變中心主要還是仰賴中央應變中心的指揮,如此由上而下的應變模式,常常造成人力的浪費。而且中央對地區性的災情估計,在精度上難免不足,容易與實際災情有所出入。因此,中央政府也積極推動協力機構計畫,藉由地方上的各大專院校人力,協助地方政府進行防救災計畫的擬定、災害研判技術的開發,以提升地方政府的災害應變能力。另外,也辦理相關防救災人員的教育訓練,以提升防救災人員的專業職能。
在防救災資訊系統方面,對於颱風災害而言,各應變單位都有許多即時監測、災害潛勢分析或決策資訊系統,以滿足災前預警或應變需求,但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各單位間的系統無法整合。因此,正當需要防救災資訊交換或災損分析時,常常缺乏一個共通作業平臺而只好獨力運作。如此一來,不僅資訊重複呈現而常造成過於龐雜或相互矛盾,應變中心決策者也無法立即得到整合後的有效資訊。
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正積極推動資訊系統的整合,擬完成國家級的災害應變決策系統,以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整合,建立共通防救災資料交換平臺,以提升災害應變效能。
過去,由於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及經濟損失,政府對於災害防救的觀念已逐漸改變,由過去消極承受的觀念已逐漸轉型為積極防治。因此,無論在防災科技研發、體系運作或資訊整合上,都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及物力。
雖然目前還是遭遇包括技術研發、知識整合、培訓等很多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全民的共同參與。以颱風為例,如果民眾不配合防颱整備,像是水溝清淤、固定門窗、不作危險活動、實施社區防颱演練等,即使有再好的災害預警或監測技術,仍然會造成傷亡。因此,颱風應變的主要關鍵,就在您的手上。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2月,410期,38 ~ 43頁
颱風(69)
土石流(28)
災害潛勢(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2/1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