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歐洲地球科學聯盟年會

102/11/05 瀏覽次數 12095
今(2009)年4月下旬, 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年會在維也納舉行,有9,000名地球科學家參加,發表研究結果。

用不著說,今年最重要的主題是氣候變遷,討論的焦點之一是想弄清楚,20世紀末的大氣增溫(全球暖化)現象,在比較長的歷史尺度上,究竟是異常還是正常。假如是異常,異常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涉及我們對目前全球暖化趨勢的理解及對策。

地球科學家已經重建了過去1千年地球氣溫變遷大勢,其中有兩個變化:一個是中古異常期,西元800~1300(唐末到元末);一個是小冰河期,西元1500~1850(明朝國運開始下滑到清朝國勢衰微)。

相較於20世紀末的大氣升溫,中古異常期氣溫有時也差不多。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一味指責人因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全球暖化,就未必接近真相。因此科學家致力於重建過去一、兩千年的氣候變化趨勢。

關於中古異常期,科學家首先要確定的是,那是局部現象還是全球現象?學者以摩洛哥樹木年輪與蘇格蘭鐘乳石洞的資料,重建過去的氣候,發現中古氣候異常與北大西洋擺盪有關。換言之,中古氣候異常可能只是北大西洋附近的現象,並不是全球現象。

此外,學者還發現,無論中古氣候異常還是小冰河期,其間的變異性都相當高。例如中古氣候異常期間,有時冬季非常冷;而小冰河期間,有時夏天很熱。這樣的變異性,又不是北大西洋擺盪這樣的單一機制所能解釋的。

總之,地球各地氣候是複雜系統的產物。我們對於現在的氣象與氣候都未必掌握得住,重建古代氣候,必然會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但是,多方搜求資訊,發展分析技術,還是可能產生互補效應,獲得比較全面的知識。例如拼一張大而複雜的拼圖,堅持把局部先弄清楚再向外擴張,也許不如多方嘗試,東突西竄,反而可能早些發現全貌。這種嘗試的過程,當然會走冤枉路,短期看來,似乎是無的放矢,外行人莫名奇妙。但是長期而言,互補效應產生後,準確觀察全局的可能性便提升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