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一七九四年五月八日拉瓦錫走上斷頭臺
92/05/12
瀏覽次數
4746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十八世紀的歐洲史以法國為中心,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化學革命都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法國大革命,是巴黎人發動的,用不著多說。我們一談到啟蒙運動,就會想起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一談到化學革命,必然會從拉瓦錫(Lavoisier, 1743-1794)談起,他們都是法國人的驕傲。
最巧的是,一七八九年拉瓦錫出版了《化學元素》,將化學定義成「研究元素性質的科學」,為現代化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法國大革命也在這一年七月十四日星期二爆發。可是,政治革命最後卻將發動化學革命的拉瓦錫送上斷頭臺。
據說拉瓦錫在革命法庭受審,被判死刑,拉瓦錫知道命運已定,仍然向法官要求寬限死期,因為他還有些實驗要做。法官一口回絕,說道:「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這個故事是後人捏造的,但足以反映後世對大革命的看法。雖然大革命一開始打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旗號,可是一七九三年一月處決了路易十六之後,就逐漸變質。到了這年秋季,公共安全委員會由激進分子掌權,開始大肆逮捕政敵,至少有三十萬人下獄,其中一萬三千人遭處決,許多人死在獄中,仍未經過審判。這場「大恐怖」(LA TERREUR)直到一七九四年七月底才結束。
其實,拉瓦錫與伽利略不同,不是因為他的科學而遭迫害的。
家世
拉瓦錫出身中產階級,父親是律師,外祖父也是律師。他五歲喪母,父親帶著孩子搬到新寡的外祖母家裡,他與妹妹由外祖母與阿姨養大。拉瓦錫的父親一直沒有再婚,父子關係很親密。拉瓦錫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希臘文、拉丁文、法文作文的成績特別出眾,長大後也研讀法律,二十歲法學院畢業,第二年通過考試,獲得執業律師的資格。
但是拉瓦錫對科學也有興趣,在天文學、數學、植物學、地質學、化學這些領域裡,都受過名師指點,尤其是化學家侯艾爾(Guillaume Francois Rouelle, 1703-1770)。
御花園
從一七四二年到一七六八年,侯艾爾是巴黎御花園(Jardin du Roi)的化學「演示師」(demonstrator),負責以實驗「演示」化學事實。他的聲名遠播歐洲科學界,許多人專程到巴黎上他的課。
說到御花園,大家也許以為那不外是個奇花異草與亭臺樓閣掩映的地方,也許還有皇帝收藏的美女、骨董和古書,當然,皇帝偶爾也會在那裡祭祀、宴射什麼的。但是巴黎御花園卻是個科學研究機構,一六四○年開放。
原來法國的統治機器只要發現巴黎大學有缺失,就會設立新的機構彌補。過去因為巴黎大學拒絕教授希臘文、阿拉伯文、希伯萊文,國王就聘請「皇家講師」,公開教授那三種文字,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聽講。到了路易十三(1610-1643在位),「皇家講師」制度轉變成皇家學院(即法蘭西學院前身)。
這座御花園也不例外,是衝著巴黎醫學院設立的。這所醫學院盤據著濃重的保守氣息,領導階層拼命反對哈維一六二八年發表的血液循環論,就是證據。此外,路易十三的御醫都來自南方的蒙佩耶(Montpellier)醫學院,他們提倡以化學方法從礦物提煉「新藥」。可是巴黎的醫生認為傳統的本草醫方才是正宗醫學,於是鼓動國會,不斷設計小鞋給御醫穿,幸虧有路易十三庇護,他們才沒吃癟。
當時的植物學就是本草學,設立這座御花園的始意,正是想解決新藥與草藥之爭。御花園中有三位「演示師」,都由御醫擔任,他們公開授課,任何人都可聽講,「演示植物與所有藥物的成分,並研究各種藥物的成分,無論是草藥還是化學藥」。園中蓋了一座化學實驗室,專門研究新藥;化學立即成為御花園學程中的一環。直到一六四八年,巴黎大學醫學院仍然企圖禁止御花園開設化學課。
根據御花園的傳統,每一門課都由教授與演示師合作,一個動口,一個動手;教授負責講解,演示師負責提供事實,或以實驗「演示」教授講解的原理。這種安排反映了歐洲知識傳統的偏見,就是輕視「手工」,認為動腦比動手還高貴。
但是侯艾爾經常以一絲不苟的實驗,顯示教授傳授的原理不符合事實。而且他演示時特別熱情,因此受過啟蒙思潮洗禮的巴黎知識階層,對侯艾爾的實驗演示非常著迷。當時法國所有重要的化學家,都上過他的課。到御花園觀看侯艾爾做實驗,甚至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活動,講堂裡不乏名媛淑女的儷影。
化學革命
為了介紹拉瓦錫引發的化學革命,我們必須從希臘的「四行說」談起。所謂「四行」,就是土、水、風、火。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世上萬物都是四行組成的。萬物各有各的性質,是因為各有特殊的四行組合。理論上,改變四行的組成,就能改變物性。煉金術就是變化物質的技術;到了十八世紀,日常經驗與煉金術都累積了大量有關物質變化的知識。
先前牛頓已經證明過,蘋果從樹上掉下與月球繞地球運轉,都服從同一套原理,也就是說,以極為簡單的原理,就能將宇宙中的運動現象統一起來。那麼,從龐雜的物質變化資訊中,是否也能理出頭緒,並以簡單的原理說明? 拉瓦錫第一次直接挑戰古代的物質變化理論,就是以實驗證明「水不會變化成土」。原來,古人將水反覆蒸餾之後,往往會在容器底部發現沈澱的土質。歷來都將這個發現當做支持四行說的證據。拉瓦錫以仔細設計與執行的實驗,證明那些土質源自容器,而不是水變成的。一七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他在皇家科學院公布了實驗結果。
今天我們知道,由於水是萬能溶劑,只要給它時間,就能將容器內壁溶解一些。只是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容器壁的溶解量極低,我們不容易發現容器損失了質量。拉瓦錫能夠證明沈澱的「土」源自容器,顯示他對實驗的設計與控制非常高明,而且對測量的精確程度要求極高。
以實驗與精確的測量發現事實,是現代化學萌芽期最重要的精神。
計量管理
事實上,拉瓦錫一開始就是以精確的計量管理本領引起法國科學界注意的。一七六五年,皇家科學院懸賞徵求有關街燈設計的論文。評審時,論文分為兩大類:數理類與工程類。拉瓦錫的論文,以比較各種設計的亮度與成本為主題,是唯一受青睞的「數理類」論文。科學院將獎金頒給了工程類論文作者,可是向國王推薦拉瓦錫的論文,建議頒發金牌。兩年後,拉瓦錫還沒滿25歲,就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這是史無前例的殊榮。
不過,這一年也決定了拉瓦錫日後的命運–他以母親遺留給他的遺產購買了收稅公司的股份,自己成了「稅吏」。法國的稅收制度很特殊,國家沒有直接的徵稅機關,而是由民間的放貸人,將錢借貸給國王與政府,購買徵稅的權力。在法國,收稅公司的規模相當大,是當時除了軍隊之外最大的僱用單位。在十八世紀中期,它的員工有三萬人,其中超過兩萬人配備武器,有權進入私人家戶搜查、扣留可疑「財產」,例如未稅私鹽。
在法國,由於貴族、教會免稅,只有平民必須繳稅。而且,收稅公司徵的是貨物稅,不是消費稅,直接影響升斗小民的生計,私營事業的效率只會擴張民眾對收稅公司的不滿。因此在革命之前與大革命期間,收稅公司與公司的「稅吏」成為最突出的不滿對象,也是理所當然了。
巴黎的門
到巴黎旅遊的人,一定會注意到那裡許多地名都有「門」(Porte)字,但是觀光客看不出那些門是做什麼用的。它們有的像臺北總統府前的景福門,依稀可以想像當年兩側有城牆,有的連門都看不見,只留在地名中。
事實上,當年收稅公司為防止走私,徵貨物稅,在巴黎四周建了城牆。這座城牆由拉瓦錫設計,高三公尺,全長近20公里,共有54個門,在一七八○年代中完成,巴黎民眾對這座城牆素無好感。根據教科書,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民眾攻打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於是爆發。其實在十二日禮拜天深夜裡,巴黎群眾已經攻擊這座「稅牆」,破壞40個門,家具與文書都放火燒了。從牆上取下的磚塊,有人就當做武器使用。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總要清算鬥爭。一七九一年一月,激進派在報紙上點名攻擊拉瓦錫,罪名之一就是:拉瓦錫這個卑鄙小人每年收入四萬法郎,可是他配得上這樣高的收入嗎?他的大作只是花了三十萬將巴黎置於監獄中而已……。一七九三年十一月,收稅公司的主要稅吏都被捕下獄,許多人上了斷頭臺,拉瓦錫只是其中之一。
破壞與建設
現代法國人都對法國大革命抱著複雜的情緒,因為這場革命的長短期後果,有太多教人遺憾的地方,拉瓦錫的命運只是其中之一。拉瓦錫死後,數學家拉革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 1736-1813)評論道:砍下那顆頭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但是即使一個世紀也出不了同樣的一顆頭。
破壞易,建設難,這種不對稱在變動不已的時代裡,尤其惱人。
【
科學史上的這個月
】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5月,365期,78 ~ 80頁
科學史(48)
科學家(14)
化學(2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9/30
病蟲害預測靠AI?智慧農業背後的演算法故事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1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5
眼見為憑?破解 AI 假照片的關鍵線索
吳孟倫
|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