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糧食專題(四):低碳新食尚 農夫市集與社區支持型農業
103/12/17
瀏覽次數
8203
汪文豪|
下游市集共同創辦人
廖凱弘|
自由撰稿人
張春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台中市中興大學的校園裡,綠樹如蔭,在惠蓀堂後方的大榕樹道下,每周六上午,固定上演著一場低碳的有機農業活動。
只見四十多位來自中部地區的有機農民,帶著清早採收的新鮮有機蔬果,來這兒與台中地區的居民互動。他們述說著農產品背後的生產故事,讓顧客體驗有機蔬果甜美滋味的同時,也感動有機農夫的栽種辛勞。
這處「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供應的農產品,大部分來自方圓兩百公里內,不但新鮮,短途運輸更減少能源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產生。消費者吃得健康,更吃得環保。
一種訴求「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消費者體驗食物如何從農場上到餐桌的低碳新食尚運動,在台灣各地發酵。
對有機農業有深入研究的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指出,農夫市集的理念迥異於一般菜市場或超級市場,這裡沒有進口的農產品,農民與消費者之間也沒有中間商剝削。
一、臺灣的「一百哩飲食」運動
農夫市集希望用最直接、短距離的食物旅程。由於北美幅員廣大,因此發起這項運動之初,用一百里以內的生產食材作為飲食來進行運作,但就這項運動核心的概念而言,是要讓消費者直接購買在地生產、當季的食物,不但建立農民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也是綠色消費的具體展現。台灣這樣小幅員的地理環境,應該盡可能推廣就近產地利用。因此,在溫室效應造成氣候變遷愈來愈劇烈的情況下,低碳經濟成為新一波的產業發展趨勢,地產地銷的新食尚風潮,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2005年3月,兩名住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人史密絲(Alisa Smith)和麥金諾(J.B. MacKinnon)發起「一百哩飲食」(100 Mile Diet)運動,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日常生活的食材,是產自溫哥華周圍一百哩範圍之內。
史密絲和麥金諾引用《世界觀察》的數據,發現北美每個人吃的食物,都可能來自2,400公里以外的產地。和1980年相比,餐桌上來自本地的食物比例,減少了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每頓飯多產生17倍的二氧化碳。
兩位作者推估,若以每公升汽油消費/排放2.2公斤的二氧化碳來計算,食用由大西洋國家進口的蘋果,每公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為400公克,相較之下,食用當地蘋果卻只會產生20公克。若食用進口250公克的歐洲奶油,估計會消耗500克的二氧化碳,但食用在地同等重量的奶油,只會消耗10公克的二氧化碳。
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支持在地農業經濟,史密絲與麥金諾發起的「一百哩飲食」運動,隨後,從加拿大溫哥華到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都有人響應。許多城市也已發展出農夫市集,與「一百哩飲食」的理念不謀而合。史密絲和麥金諾堅信,食用在地農產品,可以改善世界環境(local eating for global change)。
二、社區支持型農業 另類地產地消的實踐
對台灣社會來說,「社區支持型農業」還算是新穎的概念,但在美國卻已推行二、三十年。簡單來說,「社區支持型農業」就是社區居民直接購買在地的農產品,尤其支持「力行有機栽培的小農」,分擔了小農的生活風險,讓他們不再因為氣候、市場的變化而影響生計。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相互支持的管道,消費者須預先購買以分擔生產風險,也可以協助農場進行生產勞務,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形成夥伴關係。在歐洲,更透過小學午餐須購買社區附近的有機農產品,養成學生良好的膳食習慣,同時支持當地有機農業的發展。這樣地消費方式更被視為是一種能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韓德森女士(Elizabeth Henderson)可說是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推手。她說在美國,多數人的食物主要來自超級市場、自動販賣機以及速食店裡過度加工、包裝與運輸的食品。很少商店致力於標示食物的來源,加工產品中有90%的產值(切割、組配、料理、擠壓、包裝、配送與廣告)淹沒了7%~10%的自然食材價值,食物與農民、土地也沒有任何聯結。她之所以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就是要改變這種現況。
這幾年來,台灣也有一些朋友嘗試發展出本土化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台灣雖小,南北距離只有四百公里,相較廣大的北美或澳洲,雖然渺小,卻有橫跨亞熱帶與溫帶的氣候,可以生產多樣化的蔬果等農作物。配合有機或無毒農業的推廣,響應台灣地產地銷的自然食材,無論是推動農夫市集或是社區支持型農業,可說是為了保護世界環境,盡一份心力。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主要是實踐一個人們與農地之間更加信任的承諾關係,蘊含的理念是「農地餵養人們,人們支持農地作為回報。」
在一個遵守自然農法的農場裡,農夫將農產品分享社區居民,社區居民則是共同分擔生產風險與利益,在這樣的互助關係之中,不僅能穩固農產品的銷路與收入,使農夫專心從事農事與耕作,對於居民而言,他們也能獲得來自農場中最新鮮與無害的食物。
換言之,在CSA裡,居民與小孩皆能更親近於農地,並且以友情、財力與實質的體力協助農夫,進而與農地做更緊密的連結。長期下來,社區成為一個在地自給自足的地方,擁有著豐富的農產與生物多樣性,真正實踐食物正義與環境安全。
有些執行徹底的CSA,會要求人們加入成為股東會員,並投入農事。他們會繳交會費,而收成時就可以領取一箱箱的農產品。不過,大部分的CSA會員,主要是依照自願原則加入農事的行列。
很多CSA團體還會固定發布工作日報,作為社區會員與農夫之間溝通農事運作與食物資訊的管道及媒介。持續的分享與合作,是CSA得以運作的基礎,人們也得以在其中學習與大自然共處,並且從參與農作的過程中,學習到更豐富的自然、有機或生物動力農法。
綜合而言,CSA體現了三種重要內涵:(1)以自然新鮮食材替代化學加工食品;(2)以公平貿易方式替代自由貿易;(3)以在地食物體系替代全球化食物體系。
台灣目前有CSA與農夫市集兩種支持型農業。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提供一個消費者與農夫直接溝通與直接行銷的平台,尤其可避免中間商剝削,並且可將節省的成本直接回饋給消費者;而社區支持型農業在美國從1987年開始發展,到目前有超過1,000多個社區支持型的農場。
根據台灣工研院在2011年實際運作CSA的研究結果指出,一個小規模的社區支持型農場當中,每 0.1 公頃可提供10個家庭所需的蔬菜。同時研究也發現,CSA將更能有效改善農夫與社區之間的關係,並且改善農夫經濟並提供社區健康食物來源。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王俊豪|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
審校: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