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綠建築:綠建築就是太陽能建築嗎
100/04/06
瀏覽次數
24931
歐文生
|
勤益科技大學景觀系
太陽能利用是綠建築重要的技術之一,但很多人把綠建築誤以為就是太陽能建築,這是以偏蓋全的想法。根據研究,人類已知的石油儲存量僅能再使用四十多年、天然氣存量六十餘年、煤存量大約 160 年。因此,開發再生能源取代舊有化石燃料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由於太陽能具有無汙染、無公害,且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性,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投入研發。尤其是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高達 98% 以上,太陽能的利用和發展更深受國人的期待。
太陽能的利用大致上可分為熱能和光能兩種形式,其中又以光電能量轉換的應用比重較大。光電能量利用方式是使用特殊的半導體材料,製造太陽電池或稱晶片;再把晶片模組化後成為太陽能光電板,經由光線照射後,可以把光能直接轉換成電能。
近年來,由於半導體工業的蓬勃發展,使得製作太陽電池的技術快速進步,製造和發電成本也逐漸降低。因此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和利用,將和國人生活的居住環境息息相關,其中太陽能系統和建築的整合稱為「建築整合型太陽能光電」(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
臺灣能源短缺和地窄人稠的環境條件,促使太陽能光電朝向 BIPV 發展,儼然成為時代趨勢,這潮流可以從城鄉環境中觀察得出。近年來,太陽能光電板有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占據了屋頂和空地。
目前國內太陽能光電板設置的經費大多仰賴政府補助,對於太陽能發電的效益評估,偏重在增加多少鋪設面積和增加多少發電總量等數據。而不知除了這些考量因素之外,應當省思我國發展再生能源的方向,是否偏離了地球環保和永續發展的宗旨?
我們經常從傳播媒體得知,某地太陽能光電設置規模刷新紀錄、總發電量是如何地高、回收年限是如何地短等斷章取義且帶有歌頌偉大再生能源的議論。但在宣導上,往往不談再生能源投資昂貴且得來不易的事實。長此下來,恐怕對於民眾能源使用的觀念產生嚴重的誤導作用。
有鑑於此,本文簡述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兼論臺灣日射量特徵,並針對臺灣日射量和德、日比較,最終提出 BIPV 的核心價值所在。
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國際現況
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以德、日發展較先進,美、英也不遑多讓。德國的太陽能發展起步甚早,尤其在 2000 年實施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ies Laws,德文縮寫是 EEG),促使太陽能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位於亞洲地區的日本,1989 年由政府率先建立規範制度,接著在 1994 年開始實施獎助辦法,每戶 3 千瓦的「與市電並聯型太陽電池發電系統」,政府補助 50%(逐年遞減)。據統計,從 1994 年裝置戶數 539 戶,發電量 1.8 百萬瓦,到 1999 年的裝置戶數超過 18,000 戶,總發電量超過 60 百萬瓦,到了 2003 年時,裝置的戶數達到 10 萬戶,總發電量達 100 百萬瓦。
在美國,1984 年的 Carrisa Plain 設立了 3 百萬瓦集中型系統,奠定了里程碑。1997 年,柯林頓總統宣布了太陽能百萬屋頂計畫,預計到 2010 年在美國國內建造 100 萬座太陽能屋頂。這計畫完成後,每年可以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於 85 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此外,位於我國南邊鄰邦的菲律賓,由西班牙政府、英國的太陽能公司(BP Solar)和菲律賓政府三方簽署協議,斥資 4 千 8 百萬美元在菲律賓南部地區 150 個村落建構太陽能電源,由此可見國際間對於太陽能產業發展的重視。
上述國家對於太陽能產品和建築的整合,多是循著完善且合理的配套程序,對於建築的能源消費、設置地域條件、產品的耐候性能、使用安全維護等環節進行整合研發。特別是 1989 年日本政府建立太陽能建築規範制度,並立法確保太陽能光電產品的品質和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在德國,為了鼓勵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更採取「產能」補助的策略,也就是政府不直接補助設置太陽能光電硬體設備,而是採取收購並保證回收電價的方式激勵設置風潮。藉由產能補助,積極誘導設置者竭盡所能地維護管理自家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以保持良好的發電運轉效率和設備壽命。
德、日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做法,在法制面和推動面上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鏡(臺灣在 2010 年 4 月通過再生能源條例,其中已經採納了德國產能補助的觀念)。
臺灣現況
近 10 年來,臺灣掀起設置太陽能光電的流行風潮,到處可以見到設置案例。太陽能光電設備和建築物結合的方式,大多直接在建築物的平屋頂或露臺上架設太陽能光電板。
從建築物外觀而言,太陽能光電設備如同廣告招牌或屋頂水塔,成為名符其實的建築物附加設備,而不是「整合」建築。從建築物能源利用觀點而言,關於發電效率、再生電力和傳統電力規畫、運轉穩定度及管理維護等諸多問題,卻鮮少受到補助者和設置者關心,甚至只是醉心於追逐設置業績的成長表象而已,對於日漸吃緊的傳統電力負載的幫助微乎其微。
對於這種直接架設在平屋頂和露臺的光電板,一般來說,觀感普遍不佳,於是促使設計者暫且忽略光電板發電效率,轉而追求別出心裁的造形變化設計。爾後出現的案例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然而還是患了漠視設計配套程序的弊病(不知做發電效率預估、再生電力與傳統電力規劃、運轉穩定度及管理維護等諸多問題的考量)。這些稱為經典的示範案例,從不宣導如何節約能源,反而誇耀再生能源的科技偉大,如此做法很容易讓普羅大眾陶醉在電力無虞的憧憬中,忘卻節約能源的重要。
最近有些地方政府在所轄水域環境中,引進了太陽能動力船當作遊水運具,以取代部分傳統燃油的遊艇。主辦單位這個作為,從環保觀點來講,採用無噪音、無排放廢氣的綠色交通工具,的確值得讚揚。但是若能進一步宣導告訴民眾,為了環保、節能減碳,花了很多的錢才能得到一點點再生能源,也請民眾多重視居家的節能措施,如此才是真正落實環保教育示範的真諦。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太陽能利用的設計風潮,大多不以節約能源為設計首要考量,設置目的可能為了宣示高科技、展現造形創意,或為了不計成本的發電而發電。影響所及,恐會誤導民眾以為太陽能發電足以解決建築物能源短缺的問題。
臺灣氣候與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臺灣的日射量
國內對於臺灣日射量一直有「日射量充足」和「日射量不足」之爭。
持日射量不足的論點有「臺灣的日射量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臺灣只是氣溫高而非日射量高的地區」等論述。持日射量充足的論點有「我國日射量遠比日本及美國大部分地區為佳」、「亞熱帶的臺灣地區,陽光充足,日射量大」、「南臺灣的陽光含金量極高」、「在臺灣的屏東地區,太陽能的發電量足足比德國及日本高出 50%」、「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日照豐沛、緯度適中,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太陽光電具有相對優勢」等論述。
至於國外文獻對於臺灣地區的日射量研究,和同緯度地區比較,則持日射量偏低的看法。例如,美國太空總署對於地球日照輻射的研究顯示,長江中下游和臺灣地區明顯是日射量較低的區域。美國著名的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NREL)繪製的地球全天空水平輻射量分布圖和中國日射量輻射分布圖,都顯示臺灣年平均日射量(介於 3.0~4.5 kWh/m
2
/day 之間)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
以上兩派專家學者對於臺灣日射量的看法差異極大,筆者認為太陽能發電量的根源來自於地表接受太陽輻射量的大小,因此試著以我國日射量的研究結果,和日本、德國的日射量文獻比較,來探討這個議題。
臺灣日射量與德國和日本的比較
筆者根據中央氣象局的氣象資料,收集年分是 1997 至 2006 年,統計分析後顯示,臺灣的日射量分布情形,在海拔 500 公尺以下的區域,大致上呈現由東北往西南方向遞增的現象。換言之,從東北角的基隆地區的年平均日射量每平方公尺每日大約 2.2 度(kWh),往嘉南平原一直到恆春地區的 4.7 度而增加。整體而言,臺灣年平均每平方公尺每日約有 3.1 度的日射量。
在德國的日射量方面,筆者根據李培特(Liepert)博士於 1997 年對於德國日射量的研究數據得知,德國年平均日射量每平方公尺每日約為 5.8度。在日本的日射量方面,根據 2001 年日本建築學會的日射量資料庫,日本 14 個城市測候站年平均日射量每平方公尺每日約為 4.9 度。
臺灣、德國和日本 3 地的年平均日射量比較顯示,臺灣的日射量僅是日本的 63%,大約是德國的 53%。這個結果出乎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我們一直以為臺灣地處亞熱帶,理論上「越接近赤道,日射量越強」才是。殊不知長江中下游,從雲南、貴州、四川一路到臺灣,氣候潮溼多雨,空氣中的溼度也就是水蒸氣大量吸收了太陽輻射,因而降低了到達地表的日射量。
關於這一點,也可以從中國古籍文獻中嗅出端倪。例如四川自古以來常以「蜀犬吠日」來形容當地的氣候,根據中國氣象站科學文獻所示,四川成都的地表日射量約為大氣圈外日射量的 10%,廣州和臺灣則同為 20%,都是同緯度地區日射量較少的區域。而我們常見晴朗、清晰的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照片,到達地表的日射量則高達 50%。
綜上所述,臺灣在發展 BIPV 的過程中,在發電效益上應當正視「臺灣的日射量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臺灣只是氣溫高而非日射量高的地區」的氣候特徵,以免過度期待發電量。
建築整合型太陽能光電的發展 建築運用太陽能也是「綠建築」設計的一環,符合「綠建築」講究的「順應環境」、「因地制宜」的技術。發展太陽能建築,必須有「全球思考、地方行動」的認識,注重「地域環境因素」,同時須考慮「產業環境因素」,以及其他「綜合效益因素」,如此一來,BIPV 的實際效益才會彰顯出來。
從「地域環境因素」而言,應當認清「臺灣的日射量明顯低於同緯度地區」的事實,切莫高估了發電量,甚至誤信「投資太陽能發電產業可以在 5 至 10 年內回收」的神話。這幾年來,筆者也觀察到國外著名的太陽能效益評估軟體進入臺灣,這些軟體的日射量氣象資料庫數據明顯有問題,運算邏輯有的以大氣圈外的日射量來推估,有的以某一城市的片段日射量數據來演釋全臺灣。影響所及,不僅降低了推估準確率,也普遍一致地高估發電量。這是屬於我們必須留意的地域環境因素。
在「產業環境因素」上,政府應當留意綠色產業是否真正在臺灣扎根。目前風行並席捲我國的太陽能光電設置案例中,太陽能板、電力轉換器、監控設備等,有很大比率都是國外製品,我們幾乎快淪為國外產品的拼裝實驗場了。
此外,我國行銷全球 Made in Taiwan 的許多太陽能光電商品,例如茂迪、旺能光電模組、臺達電力轉換器等,品質享譽國際,卻在內銷市場敵不過次級舶來品,到底是何緣故?是否我們的採購制度保障了國外劣級品,而犧牲了優良國貨?這些課題都是必須正視的產業環境因素。
在「綜合效益因素」上,一個好的 BIPV 設計,大多是整合多目標型的案例,而且都會對建築物進行先期能源評估作業。評估能源的合理使用量後,決定再生能源的規畫,再選用或組合以下幾項可能效益,達到建築能源永續發展的目的。
建材減量效益—在建築外殼有利位置,以太陽光電板取代建築材料(例如帷幕牆、頂棚),減少建築材料的使用,也等於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外殼遮陽效益—太陽能板的構造本體具有遮蔽陽光的效果,因而阻擋太陽輻射熱進入室內,得到降低室內空調負荷的效益。
其他節能效益—為了增進發電效益,結合通風、聚光、功率追蹤等方式以提高發電量,除了可以降低建築物本身對於公共電力的依賴度外,也可做為其他誘導式設計的電力來源。
人類過去不當的觀念,一直以「持續的生產來解決持續的消費」,讓世界提早面臨化石燃料枯竭的危機。隨之興起的再生能源的研究、投資和應用,不應重蹈在電力不夠用時就生產更多電力來消費的「惡性循環」覆轍。因此,國際上對於建築太陽能光電發展的核心價值,首重於「建築生命周期能源消費」的整體評估觀念,也就是先講究設計低耗能的建築,再談再生能源的加持。唯有先落實「節約能源」,再談開發「再生能源」,才能避免墮入永無止盡的電力消費世界。
簡言之,BIPV 的先決條件在於建築本身的節能設計。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1年4月,460期,40 ~ 47頁
再生能源(10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