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誰來點燈?談更生保護與再犯研究:突破高牆,重建「心」希望
103/08/28
瀏覽次數
16020
李庭羽
|
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2013年12月,立法委員廖正井研擬提出「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罪犯減刑條例」草案,希望解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依據法務部規定,每個受刑人應該分配到0.7坪的活動空間,但目前台灣受刑人卻平均只有0.4坪的活動空間,因此才會有減刑的聲浪出現,試圖降低監獄服刑的人數。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減刑雖然可以減緩監獄擁擠的壓力,對於真正有心改過自新的人不啻是一項德政,然而若再犯率居高不下,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是否會轉嫁到百姓身上?我們又要如何協助想要洗心革面的更生人呢?
更新之路困難重重
受刑人出獄後,首先要面對的課題是家庭、社會的接納與否,其次是就業的問題。因此,政府設立更生保護會,冀望提供更生人重新步入社會等相關方面的協助。
為了讓受刑人出獄後能夠經濟獨立,法務部矯正署在監獄裡開辦收容人技職訓練,培養一技之長;並辦理就業輔導工作,提高廠商及企業主雇用收容人之意願與信心,期使收容人日後順利謀職就業,提早適應社會生活及杜絕再犯的機會。
但「順利就業」常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更生人在隔絕多時後,與社會出現極大的斷層;此外,社會大眾對更生人常有負面的刻板印象,不願意雇用、甚至不願意與他們一起工作,因此更生人的就業率相對不高,他們常迫於經濟壓力而再度犯案,或是為求溫暖,而重回幫派的惡性循環中。
去除標籤的挑戰
更生,代表著重生,把過去全部丟棄,人生重新開始,從而獲得親友與社會的認同與肯定。但對社會大眾而言,「更生人」卻是個標籤,代表這個人曾犯錯被判入監服刑,連帶也使得更生人家屬被貼上標籤,這樣的「連坐法」間接造成家人的不諒解和朋友的疏遠。
其實,部份更生人在入獄前,家庭早已存在問題;當他們入監服刑後,家庭失去經濟支柱,生活易陷入困境;再加上社會的異樣眼光投注在其家人身上,更容易造成他們與家人的關係破碎。
就業的壓力、犯錯的標記、回歸社會的困擾、家庭的接納等因素,成為更生人面對新生活時的艱難挑戰。
心理壓力、社會認同與再犯
法務部指出,2009年底至2014年3月底,監獄受刑人的再犯數,從43,338人數上升到46,020人,其中又以男性受刑人的再犯數較高;再犯類型以毒品和竊盜最多,搶奪、暴力傷害、詐欺居次。更生人再犯的因素錯綜複雜。
綜合研究分析指出,多數再犯的更生人大多受到家庭生活破碎、就業不順等負面經驗影響,導致其心靈缺陷產生自卑,進而情緒控制能力差,甚至具有攻擊性。這些長久累積因素,讓許多更生人在剛出獄的短暫時間,很難調整適當的心態。再加上就業、家庭關係與社會接納等多重壓力與挫折的影響下,可能讓他們一錯再錯。
唯有愛能助他們迎向朝陽
受刑人重回社會生活是一個動態過程,成功與否牽涉多項社會因素,每項因素都是環環相扣的,包括更生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社會網絡的角色認同,以及周遭親友的支持。
「唯有愛,才能使人的一生重頭來過!」面對更生人給予正面的支持態度,主動關懷,不要輕易鬆開我們的手,讓他們能感受社會處處有溫情,或許可以降低更生人再犯的事件!基督教更生團契桃園區會主任傳道陳伯雄以其輔導、關懷更生人的經驗強調,更生人出獄後更需要接納和陪伴;只要發揮「多走一哩路」的精神,持續關心陪伴更生人,幫助他們適應新生活,就可以使他們不再回籠。
為使社會大眾了解更生相關議題,此篇專題主要介紹更生人再犯的各種可能原因、更生人出獄後所必須面對的就業困難與挑戰,並探討社會標籤對受刑人家屬的影響、更生人的親友所要面對的社會壓力,最後期望透過各保護機制、矯正機關及社會大眾的心理轉變等,來共同協助更生人突破高牆,創造「新」生命。(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6)
責任編輯:
陳則秀|o’rip採訪編輯
審校:
呂傑華|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更生保護(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30
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推動企業實現淨零排放
丁顥
|
國立成功大學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