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沉浸式穿戴科技與教育

105/04/13 瀏覽次數 2585
沈浸式穿戴科技包含兩項關鍵詞:沈浸與穿戴,描述利用可穿戴的科技器材,提供使用者,體驗沈浸於彷彿身歷其境的虛擬世界。沈浸式科技常見於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等形式,目前大多運用在遊戲、電影等娛樂產業。

沈浸於虛擬世界的感受效果主要是利用了雙眼視覺的視差,將平面二維的影像,透過頭戴式眼鏡,形成具三維空間感的感官認知,而非真正的身處其境。為了讓沈浸式虛擬實境更貼近人們於實體空間中的活動經驗,體感式穿戴裝置也陸續被發展出來,如可偵測方向變化的座椅,會依使用者坐向的改變,使虛擬世界中所見的視角隨之互動調整,就像一般人轉身環顧環境的視覺經驗。

隨著沈浸式穿戴科技與裝置不斷推陳出新,很多消費者仍在詢問,除了娛樂目的,人們還能從這些科技中獲得什麼?知名研究機構Gartner曾指出,穿戴型裝置可協助消費者記錄許多與個人健康相關的數據資訊,再透過電腦分析,即可提供個人健康的管理與檢控。當穿戴科技已經正式進入人們的每日生活,強調身歷其境感受經驗的沈浸式穿戴科技,也勢必對同樣強調體驗感受的教育領域有重大的影響。

近年來,頭戴式裝置推陳出新,透過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提供使用者沈浸式的體驗,正好符合多年來教育強調體驗學習的特點。因此,沉浸式穿戴科技在教育的應用上,將注入革命性的發展與協助,例如:師生互動的強化,學習場域的靈活調度。

師生互動的強化

師生間的互動是提高學習成果與效率的重要關鍵,國外部分學校已開始運用穿戴式裝置,建立師生虛擬互動平台,以提高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之外,針對課業問題上的互動與回饋率。透過App的輔助,學生們可以有效分享問題,並互相協助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透過虛擬實境的協助,老師也可如臨現場,介入問題的討論,即時回饋學生的問題,共同合作課業討論。

在學生人數眾多的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透過穿戴式裝置上安裝的「臉部辨識」App與學生有更即時、更親近的互動效果。「臉部辨識」可以預先載入學生個人資料,授課教師便可透過穿戴式眼鏡上的顯示,立即叫出學生姓名,縮短師生間的距離,進而感到親切。所以,不論這堂課上有數十位、抑或上百位的學生,老師都能馬上叫出他們的名字,甚至對每位學生的背景資料有基本了解,讓教師能以較有效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亦能安排更進一步的延伸輔導,讓教育除了授業之外,能有更多面相的正面功能。

學習場域的靈活調度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時間與教育地點一直是教學行動的限制,學生往往只能透過教師準備的資料,運用想像力來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內容。缺乏情境式的體會,學習效果總有力猶未逮的遺憾,而沈浸式穿戴科技與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所提供的內容,便可針對此部分,有效地補強與延伸。

例如當教師介紹世界地理時,學生便可利用沈浸式穿戴裝置遊歷世界各地,造訪荷蘭的鬱金香園時,透過3D虛擬實境的內容與App的搭配,學生可以與鬱金香花朵互動,了解它的結構,與生長方式。也可以如臨現場般地參訪鬱金香龐大複雜的收購、銷售及運輸系統的流程,實際體驗世界物流運作模式。

同樣的,在歷史內容的課程中,沈浸式穿戴科技也可以帶大家回到過去,體驗先人的時光。現今,老街文化重整再造,是人們回顧歷史、重拾在地文化的寄託,但當大家走在重建的老街中,眼見具有現代痕跡的景物,卻只能以心想像歷史,總是有些許隔閡。若可透過擴充實境,結合現代實景,當人們漫步在現今老街中,只需一付沈浸式頭戴眼鏡,即刻重現老街百年前的繁華容貌,而真正體驗步行於歷史與文化的軌跡之上。

沈浸式穿戴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進步神速,它的價值並不在於科技所能給予人們多麼逼真的視覺感受,而是在於這些視覺感受之後,提供給使用者的「經驗體會」。因此,沈浸式穿戴科技所裝載的內容,才是讓人有「經驗體會」的實質核心。也因此,應用在教育層面上,沈浸式穿戴科技也才有著無限寬廣的可能性與助益。(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遇見無所不在的生活科學」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張尹貞
審校:張惠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