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控制股東的燦爛面與黑暗面

96/12/06 瀏覽次數 2492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金融所所長葉銀華教授,長期研究臺灣股市得到一個結論:評斷上市公司股票應看「控制股東的持股比率與掌握董事席位比率」。這個研究結果可以從臺灣知名企業的過往表現得到印證。只是投資大眾不容易取得這類資料,因此葉教授又提出呼籲,希望透過立法程序要求上櫃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中揭露「集團股權結構圖」。相關研究內容將刊登在2008年的《財務管理》期刊(Financial Management)。

股票投資人經常看數字,惟須注意的是,數字始終來自人性,看財務報表不能只看資產報酬率與每股盈餘,了解數字之前應先了解人性,因為控制股東可能出現黑暗面也可能出現燦爛面。控制股東如果持股很高,由於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一致,因此呈現燦爛面。

控制股東如果持股不高,投票權與盈餘分配權偏離很大,因其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不一致,便容易出現黑暗面。特別是控制股東掌握過半數董事席位,又進行複雜的關係人交易時,這種黑暗面帶來的後患有一個「鞏固職位與侵占假說」。這個假說認為:持股不高的股東透過「交叉持股方式」鞏固控制權後,股價會打折,公司治理也會打折。

當大股東家族真正投資公司的股權愈高,形成家族利益與公司利益禍福與共時,就比較不會做出令公司資產價值減少的事。但有些家族真正持有的公司股權甚少,透過交叉持股與往下投資方式成為控制股東後,因為公司資金大都是從市場取得,家族本身出資不高,對於公司賺的錢無法分享很多,所以旗下公司被掏空的機率相對增高。

同樣地,評斷首次公開上市公司股價也要注意控制股東的持股比率。公司股票初上市時由承銷商承銷,也決定承銷價。承銷價如果太高不容易銷售,因此承銷商會很認真地決定承銷價,在做決定時會很重視控制股東的黑暗面與燦爛面。至於股票上市後股價是升是降,依然受控制股東的黑暗面與燦爛面影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