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由腦與心智研究看記憶的真實與虛幻

108/10/15 瀏覽次數 1586

記憶是動態的

 

過去心理學家和一般人常用比喻來描述記憶,通常暗示有一個倉庫般的記憶儲存空間,訊息可以放入空間,要用時再拿出來,運作方式相當機械化。

 

然而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記憶實際上是動態的。如果把記憶分為形成、儲存及固化、提取等階段,當我們形成記憶時,已經先拆解出一些個人的解釋,受材料性質和情境所調控;提取記憶時,也需要一些線索,把資訊重新組合起來。

 

以記憶形成階段為例,鄭仕坤研究團隊透過一個「誰說過這個字」的記憶實驗,發現「記得大概、不記得細節」對比於「記得細節」,在記憶形成階段的腦波型態是不同的;可以推知形成記憶時,並非單一系統的運作,不同的訊息是分別記錄下來的。

 

記憶的提取也是動態的。以另一個利用fMRI記錄腦部活動的國外實驗為例,發現如果一個字詞在學習階段是加上語音的,在測試記憶時聽覺區也會有較多活動,如果學習階段搭配的是圖片,測試時視覺區會有較多活動。這也顯示記憶不是單一的系統,且依據記憶形成時的性質不同,腦會做不同的處理。

 

記憶會犯錯

 

美國心理學家Schacter曾整理出記憶的七大罪:易忘、難記、空白、錯記、易受引導、偏頗、難忘。

 

以「引導」為例,Loftus & Palme曾做過加入干擾訊息,導致記憶產生錯誤的實驗。受試者觀看一段車禍影片後,可能被問到下面兩個問題之一:「當兩車相碰(hit)時」或者「當兩車猛撞(smash)時」,車速約為多少?結果被問到「猛撞」的受試者,估計的車速比被問「相碰」的受試者要高;而問受試者地上有沒有碎玻璃(實際上沒有),被問「猛撞」的受試者也有較高的機會給予正面回答。進一步去區分受試者是否真的堅信這些誤導的記憶,或者察覺自己可能在受到問題的影響,結果有四分之一的人堅信記憶是正確的。

 

另一個例子,則是鄭仕坤讓觀眾親自體驗「錯誤再認」:一個新出現的詞彙,因為和先前出現過的許多詞彙高度相關,便被認為在記憶裡出現過。藉由這個實驗,鄭仕坤讓觀眾當場體驗到記憶的不可靠。

 

真假記憶難以區分

 

至於有無區分真假記憶的方法,例如腦的活動是否會有不同?一個與記憶相關的區域是海馬迴,有研究顯示,記憶形成時,海馬迴前後端的活動量有所不同,前端活動較多時,不能區分真假記憶,但後端活動多時則可以區分。但實際上就算海馬迴活動不同,受試者主觀上仍無法報告出來。鄭仕坤自己的博士研究中也顯示,從腦波幾乎無法區分正確與錯誤的記憶。

 

記憶是建構與再建構的過程,很可能與真實經歷不同、甚至可能無中生有,而且很難為意識所察覺。了解到這種可能性後,值得我們更加謹慎看與記憶有關的問題,例如法律案件的取證,影響至深,不容輕忽。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