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對生態的影響
101/01/06
瀏覽次數
18831
張崑雄
|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國際海洋永續文化經濟及環境保護基金會
近年來筆者在多次的大型演講與研習活動中推出 「出色名片卡」活動,主要的理念是希望藉由科普教育的學習和推廣,不只要達到科學教育的普及化,更須融合生活與生命教育的內涵。
去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超級大地震,二十餘公尺高的海嘯破壞力驚人,近海四、五公里內的城鎮無一倖免。此外,還引發了福島核電廠爐心熔毀,其災難與俄羅斯車諾堡事件同被歸類為人類史上最嚴重的七級核災,不但使日本遭到非常嚴重的傷害,對於亞洲和太平洋沿岸環境安危的影響更是深遠。
去年1月,澳洲布里斯班也因為海水升溫,引發連續颶風和洪水,造成慘重的損失,甚至牽動了全球原物料供給的緊張和糧食安全的驚慌。可見氣候變遷不但攸關民眾生計,而且已提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所謂「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究竟是什麼?它是來自西方的文化嗎?其實,這是我國的固有文化!因此我們更有責任來落實。
追求文明必須利用資源
資源的利用在經濟開發過程中是必須的,也就是說,這是社會繁榮所必須承擔的代價。由於一般人對資源利用與經濟開發的關係並不很清楚,因此當我們注意到經濟繁榮和生活品質彼此有衝突時,才警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人類在生物世界裡僅是食物鏈的一環,經由長期的演化及適應,逐漸和其他生物建立了和諧的關係。然而近年來借助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對天然資源的利用超乎了生物界生態關係間應有的界線,因而對整體生物圈的不良影響日益嚴重。人類利用資源以追求文明是必須的,但資源有限也是事實,這真是個兩難的選擇。
人類的科技一方面在開發現有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在創造生活所需的民生物品,以滿足食、衣、住、行的需要,當然也包括育樂,即休閒活動。尤其是當經濟條件許可時,對這種精神活動的需求就愈加殷切。
保育的使命
人類在追求經濟開發及享用自然界的富藏時,必須考量生態系的負荷能力,並顧及後代子孫的需要,這就是資源保育的使命。如果說開發的目標是為了提供社會與經濟福祉,則資源保育的目標就是確保地球容載量,以求永續性的發展和保障一切生命體系。
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人口增加所產生的龐大需求,促使人們在開採天然資源時採取短視的做法,但付出的代價早已罄竹難書,包括土壤沖蝕、沙漠化、耕地的消失、土石流、汙染、森林濫伐、生態系的惡化與破壞、物種的滅絕等。這些慘痛的後果在在說明了保育資源的必要性,保育工作是依據生態準則的健全經營,以及對生產體系的生命力與生物多樣性的尊重與維護。
第二項特點則是人類行動會引起全球間的交互影響,因而須負擔全球性的責任。對於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育,更需要各種全球觀的策略。
周朝已有保育觀念
保育的道理早在周朝就已有明述。《周禮》有載,當時有兩名官吏負責山林,一是「山虞」管理山地,另一是「林衡」管理森林。山虞監督並維護山地森林特定的種屬,並強制實施水土保持工作。百姓只能在一定的時節才准入山砍伐,冬季時在南方,夏季時則在北方。其他時節須是急需方准入山,但這特例仍有限制的地區,不得踰越砍伐。
林衡(或森林督察)管理山地以外的森林。四書的〈孟子見梁惠王篇〉中寫道:「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蝦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這段話有若在談論現代化的經濟。所謂整體經濟,就是在計算成本時不僅是廚房、人力或投注資金有多少?還要考慮到這個經濟活動帶給社會什麼樣的利益和繁榮。同時要顧慮是否會產生負面的結果。綜合這些考量後,若結果仍然是正面的才能去做,不能只因為少數人有盈餘就認為正當可行,仍必須考慮社會成本。
治標治本齊頭並進
講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一方面是求取生活環境品質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希望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度能達到最高,甚至使資源存續到下一代。對於非生物資源,如礦產,因為無法持續利用,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之。至於生物資源,則應該以科學方法探討其利用量及不破壞其成長環境的利用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是否會汙染環境。其實這些都是消極之道,尋找能實現永續利用目標的方法才是積極之道。
生物資源的特性表現在它是「生物」,具有生命可以成長。它的存在代表了它是在各種不同環境下適應過來的,它最主要的任務是繁衍下一代。不管是人或是其他生物經過了長期的適應後,自然會知道如何繁衍下一代。然而人要如何繼續生存繁衍下去?需要怎樣的成長環境?人似乎比其他生物更容易忽略這一點。
其次,近年來人類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超越了其他生物,甚至主宰其生殺大權,因而使部分生物瀕臨絕滅的危險。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單是過度利用,而是因為使用了物理、化學等高科技方式,造成了過度的捕殺。事實上,也應該考慮到人類所食用的生物,會因為其食物來源的物種生物消失而無法存在的問題,這些關係相當複雜且環環相扣。
環境汙染與生態保育實際上是互為表裡的,人人有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就不會產生環境汙染。如果產生了環境汙染,才談生態保育,那將需要付出很多倍的時間和金錢才得以改善!很遺憾的,人類常常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但汙染了環境,也損害了精神的生活,屆時才警覺到生活品質的維護與提升的重要!因此,環境保護的工作,不能光談治本也不能只從事治標,而須以「治標要急、治本要早」的做法齊頭並進。
展望未來,為了確保野生動物的繁衍,以及自然環境的保全與保育,仍有很多工作急待推展,其重點不外是教育、宣導和基本及應用研究的加強,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改善,以及全民愛護野生動植物觀念的建立等。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生物資源永續利用」的終極目標,使全人類得以永生不息。
精神生活重於物質生活
有時候會聽說某人「為富不仁」,也就是某人雖然很有錢,但欠缺一種對大我的共識,因此就精神層面來說,他是貧窮的。古聖賢告訴我們「仁者人也」,也就是人之為人就是在互為支柱,也就是相互尊重,進而達到親民愛物。這些不正是前面所說的「對環境的共識」嗎?人們為了方便而有「你」、「我」、「他」之分,事實上這「你」、「我」、「他」也存在於大我的「我」之中。這大我的「我」也就是環境,甚至可擴大至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
今天我們社會的經濟飛躍地進步。但相對的,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卻未能趕上這個步調,致使人們對大我的共識,不是欠缺就是薄弱,導致許多人「我行我素」、「為所欲為」、「淺見短視」,而且製造了許多汙染、噪音、髒亂等社會問題,糟蹋了更多的資源。
全民共識
我國於民國61年實施臺灣地區全面禁獵,制定了「國家公園法」、「文化資產保存法」、「臺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臺灣沿海地區自然保護計畫」、「臺灣地區大型哺乳類站型保護措施」等保護法規,並自民國71年起陸續設置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等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民國75年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稀有和瀕臨絕種動植物,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負責管理,充分表現了對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視與實踐的決心。
近年來,民間對工業汙染、濫採、濫捕、濫砍等危害自然與破壞的行為,反對聲浪日高,顯示民眾對提升生活及環境品質的期望,加強自然資源保育已成為全民的共識。事實上,生態保育、開發資源與發展經濟三者根本不相衝突,甚至可說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能達到永續利用。乍看每個人似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但從生態的觀念來看,卻是彼此密切依存的,因此必須有大我的共識,很多的問題才能解決。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1月,469期,60 ~ 64頁
保育(8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