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組織家庭科學夜
104/08/19
瀏覽次數
7521
鄭一亭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惠博
|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兼校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知識水準的提升,大眾開始更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教育便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近年來,美國已興起家庭科學夜(Family Science night)的風潮,許多有趣的家庭科學活動正在各地展開。
家庭科學夜,顧名思義,也就是全家一起學習科學的夜晚。家庭科學夜的活動主要由教師、學校行政人員發起,也可以由家長來主動號召,目前在美國許多的小學或學術研究機構展開。主辦人員先訂定每周、隔周或每月的某一個晚上為家庭科學日,然後再邀請家長、兄弟姐妹全家一同來學習科學。家庭科學夜並不像傳統的科展活動,由學生單方面的向評審或觀眾解說他們的科學研究發現,而是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能參與科學發現中的每一個步驟。家長和孩子親身去探索科學的問題,一同動手,而教師或專家則負責演示、提問、引導或回答問題。這樣的結果,不但能讓孩子對科學更為熟悉、也更有信心,也能讓家長對家庭參與有更多的瞭解、對科學教育有更多的投入,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開心、動手玩科學。
籌組家庭科學夜並不如想像中困難,提供數項建議如后。
一、找尋有興趣的同好:可以找一個有興趣的同事或朋友,甚至是家長一同來規劃、討論。有人可以在活動時能支援你,一同討論、提供意見或協助活動的進行是很重要的。
二、選定主題,安排準備會議:先從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或地球科學中確定要做的方向,再選定其中可以儘量包含多元活動的主題,然後每一次的活動都要和這個主題緊緊相扣。例如:物理-主題為「水的科學」,然後安排表面張力、浮與沉等相關活動。選定主題後,再選擇合適的時間,儘可能邀請學校同事或專家一同召開準備會議,請大家提供活動意見,協助你安排活動流程。
三、挑選活動,訂定計畫:你可以從同儕、專家的意見或網路搜尋中,可以得到許多活動的意見及想法,然後,從中選定5~6個符合主題的理想活動。選擇活動時,必須考量這些活動能否聚焦於解決問題?是否適合大人和小孩?適合男性或女性?是否適合2~3人一同完成?同時要考慮這些活動能否引發家庭中更多的科學互動與探究呢?這些活動設計最好控制在十五分鐘內,並能用最少的預算及最少的時間來完成。選定活動後,也需選擇合適的場地,並從中挑選一個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示範或暖身活動,以提高參與者的興趣。
四、邀請家庭參與、鼓勵參與:規劃完成後,就可以正式通知邀請家庭來參與家庭科學夜。邀請函應該在四周左右前發出,除了時間、地點外,並寫下所自備的材料。邀請函上要附有回條,讓家長填上擬參加的人數,以及需協助的事項。
理想上,孩子應該和自己的父母親一同參與家庭科學夜,但如果父母無法參與,其他具陪伴之責的成年親屬、朋友、或鄰居,都可以和孩子一同加入。
等一切準備就緒後,就可以開始享受一個有趣的家庭科學夜晚了。除了以上的步驟外,還可以提供家長簡單的講義,說明活動背後的科學原理;並多準備幾份材料給臨時參與的家庭;隨時留心家長和孩子的反應;每次結束後,請家長提供改進的建議;儘量讓活動有趣且有意義等等。在家庭科學夜,教師不但可以對孩子、家長、家庭其他成員有更多的認識,更能對家庭參與的教育有更深的體會,你可以發現學生、教師及家長共同學習的無限可能。
許多教育研究者與教師相信,家庭及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不但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正向的影響,更可能減少因家庭背景及社經地位造成的影響,減低弱勢族群在文化不利上的因素。目前,許多基金會已經開始贊助這樣型態的活動與學習,教師及研究人員甚至著手發展許多家庭科學(Family Science)或家庭數學(Family Mathematics)的相關教材,俾協助有興趣的人之參與和推廣。這些熱誠的教師或研究者,每月將教室開放一個夜晚,讓學生的家庭成員可以一起做的活動,他們不需要實驗室的科學器材或複雜的科學背景知識,只要親子一同參與,他們深信他們不只是在教孩子,也是在教導家長。只要一點點的努力與改變,科學可以更深入每個家庭,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與美好。(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學習在雲端―揭開科學與科技的神秘面紗」執行團隊邀稿)
責任編輯:
盧妍竹
審校:
張惠博
科學(6)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