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海洋綠藻減碳的機會
101/11/12
瀏覽次數
25600
柯永澤
|
海洋大學船舶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二氧化碳含量過高的危害
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在西元1000至1800年間大致維持在280 ppm,工業化後,於1900年升至300 ppm,可是到2011年,已經急遽上升至390 ppm了。這種情況使人類對未來地球是否能維持正常運作產生極大憂慮,其中最嚴重的兩個問題是全球氣候異常以及對海洋生物的威脅。
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效應,使地球大氣平均溫度增加。而地球表面不是海洋就是陸地,海洋表面溫度升高,就會造成水氣交換(即蒸發)更旺盛。一般海洋溫度若超過攝氏30度,水溫就不易再上升,這就是為什麼早年低氣壓與颱風的形成大多在北緯5度附近的原因。
近年來由於海洋暖化,低氣壓的形成有往較高緯度移動的趨勢。這些現象造成颱風形成頻率比以往高及海洋上的水氣含量比以往高,因此只要颱風往陸上移動,會比以往帶來更多水量。反觀內陸,若大氣溫度升高,則相對溼度下降,蒸發增加,造成乾旱的地區愈乾旱。
為什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會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呢?眾所周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每年約有23億公噸(約占25%)溶入並儲存在海洋中,造成大洋中的碳酸含量過高,海水酸化更加嚴重。這不但危及珊瑚礁的生存,也直接危及海洋中很多動植物的成長。這些動植物的骨骼、外殼及構造很多是由碳酸鈣所構成,當海水酸度持續增加時,身體的成長就受到影響。
要如何解決這問題呢?一般人也許認為可以在陸地上大量種樹呀!但那真的可行嗎?地球人口愈來愈多,可耕作面積愈來愈少,因此樹林只會愈來愈少。更何況樹木行光合作用後,樹葉大量生長後又掉到大地,若被焚燒或掩埋,最後大部分還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中,因此以樹林固定吸收二氧化碳未必如大家想像的那麼有效。
另外,工程科學研究者提出各種二氧化碳捕捉儲藏技術,也就是所謂的「碳捕獲和儲存」,先把二氧化碳從電廠排氣中純化出來,再用各種方法把它注入陸上或海中開發過的廢礦坑或深海中。然而要把電廠排氣中的二氧化碳純化出來,每公噸約要40美元,這還不包含固化或其他方式的儲存。而現在光是台電每年就約排放7,500萬公噸,使用這方法所費不貲。
那麼目前有無其他有效的方法可以固定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其實是有的,只是願不願意投入人力及財力而已。大海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如綠藻,可行光合作用來固定二氧化碳,只不過行光合作用時另外需要營養鹽,即陸上一般所稱的「肥料」。
一般海洋表層常年行光合作用,營養鹽常是缺乏的。另表層海洋生物死亡後沉降至海底,而使深層海水營養鹽濃度比表層海流高很多。因此,有湧升流的海域可以把海底層的高營養鹽帶至表面,使藻類容易生長,而藻類是海洋浮游動物的食物,又是海洋食物鏈中小魚的食物,小魚又是中魚的食物,中魚又是大魚的食物,自然就容易形成漁場。因此,大海中藻類的含量是海洋基礎生產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營養鹽雖然是行光合作用必須的基本物質,然而全世界有很多海域是所謂的高營養鹽低葉綠素的海域,如南北極海域、熱帶東太平洋、亞寒帶北太平洋等。這些區域有的是海域溫度太低,行光合作用效率較低,但大部分海域是缺乏微量元素鐵,無法有效行光合作用。
容易缺鐵元素主要是它在海中容易形成三氧化二鐵而沉降至海底,海洋科學家曾在前述海域投入鐵元素做實驗,發現海水表層的葉綠素增量超過15倍以上,海洋生產力因而大幅提升,可是無法持久。因此,如何在這些地區適量適時投入鐵元素,以有效維持行光合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事。
這些海域有幾百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很大的生化工廠,若能有效行光合作用,就能大量固定海中的二氧化碳,而海中的含量下降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自然就能再溶入海裡而降低含量。這方法應是可以大量減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及保護海洋,又能生產優良食物的做法。
海洋有機會解決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過量的問題,但誰來做?這種工作若無大量持續的經濟支援是無以為繼的,因為其產生的利益目前幾乎無法轉成自身的經濟來源,降低的碳量也無法準確計算,而對海洋環境的改善又無國家可以支付費用,所產生的漁場自己也無法利用,這些都是目前這類工作無法展開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11月,479期,68 ~ 71頁
海水酸化(12)
綠藻(4)
碳捕捉(9)
肥料(19)
乾旱(23)
深層海水(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路-談子宮頸癌預防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