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當寒暑成災(五): 臨極端靠調適?
103/06/12
瀏覽次數
10333
李柏昱
|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季節帶來的氣候變化是眾所皆知的自然現象,冬冷夏熱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炎夏的熱浪和颱風,嚴冬的寒潮,有時卻讓數以萬計的性命就此消逝。為了更加了解寒暑災,我們邀請了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的賈新興總監,帶領我們一同面對台灣夏季以及冬季面臨的災害。
世界天氣極端事件越演越烈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簡稱WMO)2013年7月發布了2001年〜2010年十年的全球極端氣候報告,指出這十年是從1850年代開始具有氣象觀測以來最熱的十年。許多國家跟地區的平均溫度也在這十年中紛紛超過1961〜1990年的長期平均,部分地區甚至超過達攝氏1度。
氣溫平均上升對我們有甚麼影響?如果我們以氣溫為橫軸、不同溫度的發生頻率為縱軸,基本上氣溫的曲線會類似常態分配,越熱或越冷的氣溫事件相對較少少。但是當平均溫度上升時,在最簡單的情祥況下,整個氣溫的分布曲線就會整體往高溫方向偏移,如此一來極端高溫的出現頻率將增加。WMO的報告就指出,有將近一半的國家史上最高溫出現在2001〜2010這十年間,台北也在2013年8月初打破氣象觀測以來的最熱紀錄,來到攝氏39.3度。
即使如此,但也不表示低溫的情形就不會發生。例如中國南部2008年的雪災,以及北半球在2009年底至2010年初廣泛的極端寒冷天氣,持續寒冷與降雪在歐洲造成至少450死亡。
WMO報告也明確指出過去十年中,因為異常高溫與寒冷天氣的死亡人數皆顯著上升。因熱浪喪命的人數總計將近15萬人,與1991年〜2000年相比暴增23倍;而寒冷天氣死亡人數也成長將近兩倍。熱浪殺傷力之驚人,光2003年歐洲熱浪就奪走6萬6千多人性命;2010年俄羅斯熱浪又造成5萬5千多人死亡。締造上述悲慘「紀錄」後,熱浪被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宣布是「最致命的極端天氣型態」,其他天氣災害都只能拱手讓位。
台灣暑災三兄弟:高溫、颱風、午後強降雨
而我們生活的台灣,暑假期間又有哪些潛在的威脅蠢蠢欲動呢?賈新興總監指出,台灣最常見的暑期天氣災害便是高溫、颱風以及午後強降雨三者。隨著氣候變暖,這三者的出現頻率是否發生改變?
午後強降雨,就是大家熟知的西北雨,由於夏季豔陽與高溫引發地表強烈的上升氣流,發展出巨大的積雨雲,午後在短時間內局部地區降雨可達數十毫米,強度足以癱瘓都市的防洪系統。例如今年8月23日,新北市中永和地區便在一小時內降下91毫米雨量,造成市區多處淹水。不過隨著防洪工程的普及與進步,午後強降雨的威脅已減少許多。而其他兩兄弟:高溫與颱風,將是台灣未來主要面臨的極端天氣災害。
高溫與熱浪
目前世界各國對熱浪並沒有一致的定義,而根據WMO對熱浪的定義,是指連續5天的氣溫高於該地區該月份長期平均溫度5度,才會被定義為熱浪。台灣官方目前尚未有熱浪的定義,不過超過35度即可稱為高溫天氣。
在台灣,夏季高溫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高壓長期籠罩,帶來穩定、下沉的空氣,導致地表悶熱且不下雨。另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也讓極端高溫發生的機率增加。以台北市每年的高溫日數來說,20年前台北夏季(6月〜8月)超過攝氏35度的日數不到30天,然而2001年之後的每年都將近40天。
此外,地形與都市的發展也會影響一地的氣溫。例如台北的盆地地形,西南方的丘陵與台地阻擋了夏季西南季風,讓盆地裡的熱不易散去,再加上都市地區高度密集的建築物、水泥柏油鋪面、汽機車廢氣、冷氣廢熱等等,形成所謂的「都市熱島」,讓都市變成聚熱點,也讓台北成為夏季台灣最熱的地方。
颱風變多還是變少了?
氣溫上升,連帶使海洋變的更溫暖,有利於強烈風暴的形成,而台灣位於西北太平洋這個因盛產颱風而惡名昭彰的地區,颱風的光顧似乎也是家常便飯。然而2009年莫拉克釀成的重大災情殷鑑不遠,2013年海燕就把菲律賓吹得東倒西歪,下一個超級颱風會不會就盯上台灣?很遺憾,答案是台灣遲早都要面對,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從統計數據觀之,西北太平洋颱風平均每年生成個數25.7個,過去幾十年來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不過卻有明顯以十年左右呈現周期性的年代際變化(decadal variability),1998年之後至今屬於颱風生成數量較少的時期。
但是颱風形成後不一定都會光顧台灣,台灣每年平均有3.6個颱風侵襲。雖然前述1998年之後颱風生成數量較少,但侵襲台灣的颱風反而有變多的趨勢,2001年達到最多的7個。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颱風侵台的數量變化是否有規律,但我們可以確知的是,颱風對台灣的威脅大小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影響時間長度,比如說2001年的納莉和2009年的莫拉克都是在台灣悠哉漫步的颱風,影響時間長累積的降水便相對較多,更容易造成嚴重災情。第二個因素是與其他大規模天氣系統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引進西南氣流或是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當這些作用出現時往往也是台灣大禍臨頭之時。
南下遠征的冬將軍:西伯利亞冷氣團
雖然全球暖化讓平均氣溫上升,寒冷事件發生頻率變得較少,但我們仍然不可掉以輕心,低估寒冬的威力。各國冬季最擔心的是寒潮(cold surge)爆發,常造成嚴重的農漁業損失,驟降的氣溫也對老人與遊民等缺乏保暖準備的族群構成生命威脅。
影響台灣冬季的寒潮主要來自西伯利亞高壓,從過去的氣象觀測紀錄來看,台灣寒潮亦具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1970年之前偏多,之後至今偏少。就氣候統計來看,平均而言台北冬季(每年12月〜隔年2月)出現14度以下氣溫的日數有38天,而近年來最冷的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則出現了55天的低溫日數。
科學家利用電腦模式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造成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會導致高空噴射氣流(jet stream)南北擺動幅度更大、更持續,帶來更極端的天氣型態,並且也會增強冬季的西伯利亞高壓,為中緯度地區帶來嚴寒的氣溫。不過對位處副熱帶的台灣而言,因為西伯利亞高壓形成後主要有兩條移動路徑,一是往東影響韓國與日本,二是往南影響台灣。所以即便西伯利亞高壓增強,並不代表當年台灣冬季就會很冷,還必須考慮它的移動方向。
隨著觀測技術演進,氣象局在氣溫預測方面已經能在寒潮來臨前5〜7天預測將會有低溫侵襲,同時在夏季雖然大氣環境較為複雜,亦能在3〜5天前預測高溫事件。不過極端高溫與低溫究竟會熱到多熱、冷到多冷,仍要等到前3天左右才能大致掌握確切的影響時間以及影響的強度。
極端事件充斥的未來世界,調適成為生存之道
WMO的報告傳達一個明確的訊息,未來我們將面對一個極端天氣事件頻仍的世界。從全球尺度來說,極端高溫已成為最具殺傷力的自然災害事件,而低溫亦不惶多讓,嚴寒暴雪仍持續摧殘中高緯度的國家。
而在台灣,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層面更廣,2012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公布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中,指出未來台灣總體而言將面臨三大衝擊:第一是氣溫上升與降雨型態改變,與20世紀末相比台灣氣溫將上升攝氏2度至3度,降雨型態則朝向強度越強、集中於雨季等模式變化。第二是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強度與頻率將會升高,如寒暑災加劇,使災後復原的困難度提升,生命財產的損害程度也隨之增加。第三則是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構成威脅。
面對這個不斷劇烈變化的世界,從你我開始,直至整個社會與政府,都需要一套更具彈性的調適方法,在極端天氣事件與暖化的威脅下,減緩氣候變遷的程度,適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以謀求持續生存、生活與發展。(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
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極端暖化(2)
都市熱島(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6
我覺得我不會被騙,但我真的能分辨假新聞嗎?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3/29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3/28
從空中看災區、用資料拚速度 AI + 遙測讓防災更精準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