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幽默的結構及神經機制

105/12/08 瀏覽次數 18187

很少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在短短幾秒內,從憤怒或沮喪的心情轉為快樂,但是幽默就有這種力量。幽默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夠緩衝壓力,調節失敗挫折的衝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幽默這個現象。陳學志教授透過解析幽默的結構,希望能夠找出一種產生幽默的方法。

講演綱要(撰文|高英哲)

幽默這個詞,首見於屈原的作品《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意思是寂靜無聲。我們今日所知的幽默,是林語堂當初要翻譯 humor 這個詞,覺得中文裡既有的詞都無法完整表述它的意涵,因此索性直接音譯而成。那麼幽默到底是什麼東西?陳老師給的定義是:在輕鬆不嚴肅的氣氛下,對矛盾、不協調、超乎常態的刺激,經過似是而非的理解後,以隱喻的方式,推敲出禁忌或攻擊的內容,進而產生愉悅、放鬆的心理感覺,以及外顯的微笑或大笑反應。產生幽默的過程,不但能增進人際和諧,也能對人生產生更多體悟。

幽默是如何運作的呢?陳老師舉了一個實例:一位擔任高中輔導老師的嬌小女生,有一次給兩個打架的男學生勸架,其中一個學生打得火起,把勸架的老師抓起來,嗆聲說:「你敢擋我?你知道我拳頭多大嗎?」這位老師當下是怎麼化解的?「你拳頭有多大?有我胸部這麼大嗎?」這學生愣了一下,看看自己拳頭,再看看老師(的胸部),當場就笑了出來。這是幽默的「轉移」功能,把焦點轉移到一件完全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上,讓當事人能夠跳脫當下的困境跟衝突。

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幽默運作的基本架構。首先是要有一個能夠引起幽默反應的特定刺激型態,像是笑話、喜劇、或是臨場的機智;接著是個體感知到這個刺激之後,所產生覺得有趣或好笑的認知或情緒經驗;最後是產生各種發笑的外顯行為反應。我們研究最多的是笑話,笑話是一個經過包裝,可以獨立於說話情境之外運作的機制,通常是由本身一點都不好笑的「營造語句」,到最後拋出一個「笑點」,才完成笑話引人發笑的功能。

幽默可以拆分成「結構」跟「內容」兩個元素來加以分析。幽默結構是指運用誇大、模仿、反向、雙關等技巧,製造出引人發笑的效果。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認知活動」,具體來說這是透過一個「失諧」的元素(意思就是一定要跟常理不一樣),讓人處在從未經歷過的情境下,不得不跳脫平常慣用的「基模」,進行「推敲」的工作,才能夠「解困」(只要是你不知道怎麼面對的,都算是某種「困局」)。由於人在處於困局時,會有「生理喚起」的現象(也就是身體會緊張),因此在解困時必須要透過某種方式釋放生理壓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最後會發笑的背後原因。

至於幽默的內容,則是用跟性有關的黃色笑話,或跟死亡有關的黑色笑話等等內容,讓人推敲試圖理解,然後引人發笑。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情意活動」,由於牽扯到挑戰禁忌,也可能會帶有攻擊跟貶抑,因此幽默的內容往往多少帶有一點爭議性;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解困時才能達到釋放壓力的效果,從而感覺到放鬆跟愉悅。

經過各種精心設計的笑話結構跟內容,搭配大腦造影顯現的活動區塊,就可以找出幽默各個元素的大腦對應區域:「失諧」對應顳中回跟額中回,「解困」對應額下回、額上回跟頂下葉,由「推敲」所產生的愉悅感,則對應內側前額葉皮質、杏仁核跟海馬旁回。另外再檢驗失諧、解困跟推敲的腦電圖,也確實發現它們各有各的專屬腦波。假以時日,我們對於幽默的理解,也許能夠因此而更加系統化。

科學史沙龍官方網站
科學史沙龍facebook粉絲頁
科學史沙龍特稿與影音
 

OPEN
回頂部